最新研究发现纽约新冠住院病人华裔死亡率最高 —一个纽约华人医生对那篇研究论文的看法

最新研究发现纽约新冠住院病人华裔死亡率最高 —一个纽约华人医生对那篇研究论文的看法

朱自强 医生 

图片
图片

近日,偶尔看到网络和媒体中一篇关于去年初纽约疫情的报道:华裔染新冠后死亡率高达35%!类似的报告很快在诸多自媒体中传递,其数据来源于发表在11月23日的医学论文网站medRxiv上的一篇研究文章“Disaggregating Asian Race Reveals COVID-19 Disparities among Asian Americans at New York City’s Public Hospital System”,该文章对2020年3月1日至5月31日期间,在纽约市公立医院系统就诊接受新冠检测的85328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揭示了不同亚裔之间患新冠疾病COVID-19以及死亡率的差异。文章的数据显示,感染新冠的住院病例中非裔死亡率为23.7%,白人为33%,而华裔则高达35.7%,是所有族裔中死亡率最高的。进一步分析提示华裔由于新冠住院后的死亡概率是白人的近1.5倍。该文章分析的是本人所在的医院系统,其中两位作者是我的同事。虽然2020年疫情初期发生的一切已经慢慢远去,但文章提供的数字很快把我的记忆带回那一段岁月。期间本人所在的Elmhurst医院被媒体描述成“人间地狱”,作为医院里屈指可数的华人医生,见证和参与了那段历史,所以我想从我的角度表达一下对于这些数据自己的理解。

图片

首先,如何定义为亚裔和华裔?

在中国,大凡是出生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56个民族都统称为华人。但在美国,这个就比较复杂。我所在的皇后区Elmhurst地区,被称为全美种族最多样化的地区,在医院每天可以看到来自全世界各个地方讲不同语言的病人。文章中确定族裔的依据包括在电子病例中病人自己报告的种族,但是在3-5月份中那些前来做检测的病人中,很多并没有列出种族,所以作者通过使用姓氏数据库和语言信息来进行鉴定。纽约市的亚裔群体主要包括南亚人、华人和其它亚裔。南亚人一般包括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周边区域国;文章中将菲律宾人则包括在其他亚裔类中;而西藏人在中国则是华人,在美国则不一定列为华裔(完全无关政治)。文章中关于种族的定义方法也许并不是很精确,且不说一部分华裔外嫁把姓改为夫家姓,读了文章补充材料中具体提到如何通过姓来鉴定亚裔,举几个例子,文章中把Desenna, Dip等这些姓当成是华裔,是否恰当,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图片

其次,新冠死亡率为何如此之高?

提到死亡率,必须看在哪一个时间段的死亡率,从新冠大流行的早期、中期到目前为止某个时间段的死亡率可能都会有所不一样,这和病人、病毒和医疗系统三者之间都密切相关。从纽约卫生部报告的数据显示3-5月期间纽约市由于新冠疾病住院病例达5万人次,死亡人数则高达1万7千人,平均下来纽约市每天的死亡人数达到188人。那段时间医院广播中此起彼伏的Code(心跳骤停),多的时候可以超过30多。所以,那段时间的死亡率的确很高,这也是事实!但是媒体对于文章的解读特别是标题大有断章取义之嫌而让读者产生误导,该死亡率并非为感染新冠的死亡率,而是住院病人的死亡率。我们知道,新冠感染后近80%都为轻症,并不需要住院。在医院需要住院的病人则多为重症和危重症,所以早期的死亡率很高,倘若计算那段时间监护病房的死亡率则会更高。各国对于住院的标准也尽相同,尽管没有看到过武汉1-2月份住院病人的死亡率报告,但相信也不会低的。

图片

华裔的死亡率真的那么高吗,为什么?

有媒体报道认为华裔新冠住院后的死亡率高,是在美国医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治疗,这似乎有过度解读之嫌。的确,医疗资源的分配从来就不是完全公平的,美国如是,中国也是,全世界都是。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关注各个种族群体健康差距(Disparity)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在我进入住院医之前,参加了一个糖尿病的会议,第一次听到了哈佛医学院Joslin Diabetes Center的一个研究小组报告了关于亚裔中糖尿病发病、治疗等的Disparity。我才开始了解到health care disparity中除了种族、还有很多因素影响,比如文化差异、经济地位、居住条件等等。各个族裔都尽力希望得到最公正的待遇。

图片

早期,由于对于疾病的了解有限,我们对于所有病人的治疗方案中除了支持治疗外,除非有禁忌症都包括了阿奇霉素和羟氯喹,部分病人入组到一些临床试验中,同时试用激素和抗凝治疗,并没有因为种族差异而有所区别对待。我们每天看到的第一个病人可能是讲西班牙语,第二个病人讲孟加拉语,第三个病人菲律宾语,每天的情况都差不多,医院有专门的翻译工具为医务人员和病人提供便利。所以,语言障碍并不是获取医疗服务以及死亡率的最大阻碍。

图片

文章中分析了华裔病人最大平均年龄53岁,年龄作为新冠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作者试图从年龄上来解释其高死亡率,但是文中白人的平均年龄为53,而黑人为54,西班牙裔为51,似乎并没有很大差别。

图片

文章中也提到由于病毒起源问题、戴口罩等而产生对于华人的偏见可能导致了很多华裔不敢去就医。不要忘了纽约早期疫情期间,对于病人的建议除非重症不要轻易去医院急诊科,一则避免交叉感染,二则避免加重不堪重负的医疗系统。所以,那时来医院门口帐篷检测的病人倘如没有符合入院条件,做完检测就直接建议回家隔离。这也不仅仅是针对华裔,所有那个时候的病人均是如此。同时,很多病人在检测一周左右再次来急诊时已经病情很重,甚至有在急诊分诊处(triage)发现血氧饱和度30-40%(正常95%以上)而需要急症插管的。这完全是早期医疗资源紧缺引起的灾难。

图片

另外,文章还试图从华裔的经济社会条件比如住房拥挤、从事服务行业居多以及无医疗保险等角度来诠释,但这些条件可能更多的是影响感染率而不能解释病死率,文中的数据显示检测阳性率中华裔为25%、非裔为27%,西班牙裔为32%。所以这些似乎也并不能完全解释华裔死亡率高的原因。

图片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在这篇文章中发现华裔的死亡率这么高呢?

文章中一个数据引起了我的好奇,华裔病人中超过一半(约50.6%)是第一次在纽约的公立医院系统中就诊,均超过其他族裔。所以作者以此认为华裔可能没有获得足够的医疗资源从而进一步支持由于延迟就医而导致了住院病人死亡率高的现象。对此,以我的观察,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解释。

图片

纽约市健康与医院系统(NYC Health+Hospitals)作为全美最大的公立医疗系统,源于1736年建造的纽约表维(Bellevue)医院,至今旗下已经拥有11间综合医院,5间护理中心,6个门诊治疗中心,以及70多个社区门诊部。很多人可能对于公立医院的概念并不怎么清楚。公立医院致力于为所有民众——不管有无医疗保险,有无合法居留身份,提供同等的医疗服务。每年纽约市健康与医院系统接待的病人中有35-40%均为无医疗保险的居民。

图片

试想无家可归的人可以走进公立医院急诊科看个病、吃个饭,临走还可以要求拿个地铁卡因为没有钱坐地铁;没有钱的人来医院检查甚至做了心脏搭桥手术都无需付一分钱,甚至还可以免费拿到药;周边小国家的病人甚至每年都坐飞机来这里就是因为自己国家医疗条件堪忧而寻找美国先进的医疗服务……是广大纳税人在支持公立医院的运转。位于华埠的高云尼医院(Gouverneur Health)和东河边的表维医院(Bellevue)以及姆赫斯特医院(Elmhurst)为众多华人民众所熟悉,但这些医院其实并非为华人看病首选。为什么呢?尽管纽约的公立医院也有顶级的专家,研究也有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同样参与大型临床试验,但由于公立医院的急诊室往往人满为患,所以这样的医院往往口碑并不佳,排名当然无法和私立医院相比。华人看病总喜欢看医院的排名、医生的排名,网上的评价等。所以公立医院系统在很多华人眼里是不屑一顾的,而纽约市庞大的实力雄厚的众多私立医院则为纽约市民的健康扛起了超过大半边的天。同时,位于曼哈顿唐人街、布鲁克林八大道以及皇后区法拉盛众多的华人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为讲国语/广东话等的华裔提供了充分的医疗保障。所以纽约的华裔很多人不在公立医院系统就诊根本不奇怪。

图片

文章中报道了3月至5月期间前来公立医院系统中检测的85328例患者中华裔总人数为2214人,根据提供的数据,简单的计算出那期间华裔住院病人约为1164人,死亡人数约为415人。而纽约市那个时期新冠感染的总病例数高达20万。所以目前文章报道中的初步数据充其量只能局限于特定条件下而并不能推而广之,该住院病人死亡率的数据也并不能代表纽约疫情高峰时的真实情况

图片

就本人的经历,3月至5月期间至少看过上百个新冠病人,但我记忆中给我印象深刻的华裔病人并不多。

给我记忆深刻的一个病人,我本来以为他不是华人,名字并非大陆拼音。尽管我穿着防护服戴着面罩,人家一眼就看出我是中国人,用中文问我能不能帮忙打电话给他家人,因为他的电话没电了,尽管他充满电的手机放在床头,但老人家不知道如何开机。只是周末值班,后来没有随访,但愿他熬过了2020。

另一位是在急诊室的,初期病情不重,要转到外院的,等到几天后我后来再次打开他的病例时看到一个弹出来的信息:您确定要打开这个死亡病人的病例?

还有一次我在急诊室寻找我的病人时,隔着防护镜听到一位老者用中文声嘶力竭的哀嚎,“我不想死在这里,让我回家”。

……

图片

总之,无论华裔住院病人死亡率是否最高,无论纽约的公立医院系统的数据是否能代表纽约华裔中的真实疫情,我们都希望那些生命定格在2020年的纽约华人们安息。

图片

最后,2020已经翻页,我们期待的2021已经到来,但是疫情仍旧严峻,不可放松,除了预防,接种疫苗,接种的是信心和希望。作为第一批接种疫苗的医务工作者,我早已在圣诞节前就接种了辉瑞的mRNA疫苗,如果您问我,担不担心疫苗的副作用,为什么会决定接种疫苗?我会告诉你,如果您看到过3月纽约医院的急诊室,你一定会毫不犹疑地接种新冠疫苗的!


作者:朱自强医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在New York Medical College/Brookdale University Hospital and Medical Center完成內科住院医师培训,获得美国内科学会专科文凭。朱医生目前是Elmhurst Hospital Center以及NewYork-Presbyterian Queens的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