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胆固醇血症–你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血脂数值的高低,还有……

高胆固醇血症–你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血脂数值的高低,还有…… 朱自强、刘伟医生 “三高”之一的高脂血症,往往是病人最为疑惑的慢性疾病之一: 有的病人血脂在完全正常范围,医生却开了高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有的病人血脂高于正常值很多,医生反而说你不用吃药…….. 相对于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可以自行在家进行检测,高血脂的患者往往自身并无任何症状,通常是在进行血液检测时被发现的。 到底什么情况才需要服用降脂药,病人往往很疑惑,同时又听闻他汀类药物的诸多副作用,所以很多病人对于服用降胆固醇药物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完全自行决定停药。 血脂是人体血浆内所含脂质的总称,主要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而胆固醇是斑块的主要成分,所以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从而进一步发展引发心肌梗死、脑中风等,是老年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 高胆固醇的患者是否需要降脂药往往并不是只根据具体的胆固醇数值而定,它背后有一个称之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分数(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的风险评估机制来指导医生是否建议降胆固醇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任何类型的的冠心病,包括心梗、急性冠脉综合症,心绞痛 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外周血管疾病 主动脉瘤 所有的动脉粥样病变 降胆固醇治疗的四类获益人群: ASCVD患者 LDL大于190mg/dL

新冠疫苗第四针 — 目前哪些人需要接种?

新冠疫苗第四针 — 目前哪些人需要接种? 朱自强 刘伟医生 Wellsure美国家庭医生 目前为止,已经明确,接种新冠疫苗(哪怕是接种了三针)并不能完全避免感染新冠病毒,也不可能提供永久的免疫力。随着疫情的发展,很多人早已希望了解自己是否应该接种第四针的新冠疫苗。目前对于普通大众并不建议接种第四剂。但有一个特殊的人群中则建议接种第四针 — 约占全美国人口3%的中重度免疫功能缺陷的人群,他/她们的特殊性在于: 感染新冠以及发展为重症的机率更高; 初次接种后可能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免疫保护性逐渐下降。 哪些人群为中重度免疫缺陷? 实体肿瘤或血液系统肿瘤目前正在接受治疗者; 实体器官移植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 接受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也叫CAR T-细胞疗法或造血干细胞移植者(移植两年内或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 中重度原发性免疫功能缺陷者(比如DiGeorge、或Wiskott-Aldrich Dyndrome); 晚期或未接受治疗的HIV感染者;

CDC建议延长两针mRNA新冠疫苗接种时间的建议及依据

CDC建议延长两针mRNA新冠疫苗接种时间的建议及依据 朱自强 刘伟医生  目前美国已经接种超过5亿剂的mRNA疫苗,FDA早已在2021年8月23日和2022年1月31日分别正式批准了辉瑞Pfizer公司的(Comirnaty)和莫德纳Moderna的(Spikevax)的新冠疫苗。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冠疫苗在现实世界中无论是降低新冠的住院率还是死亡率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尚有约20%的人群目前为止还没有接种过任何一种新冠疫苗。究其原因,很多人担心其副作用,包括之前报道接种mRNA新冠疫苗后可能增加心肌炎的发病(尤其在青少年中),一般在接种第二针后多见,可表现为胸闷、心慌、呼吸困难等,绝大部分病人经过治疗后恢复良好。最近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接种了1970万剂mRNA新冠疫苗的病人中共报道了297例心肌炎(其中69.7%发生在接种第二针后,76.8%发生于男性中)。无论是接种的Pfizer还是Moderna疫苗,两针间隔30之内发生心肌炎的几率更高些。各种最新研究均发现,推迟接种第二针mRNA新冠疫苗可显著降低心肌炎的发生率。同时,发表在各种权威医学杂志上的多项研究[1,2,3]也显示,与之前接种第一、二针mRNA疫苗间隔3-4周相比,延长第一、二针接种时间至6-14周显著增加了针对B细胞和T细胞的免疫反应,而且中和抗体滴度也更高。 鉴于以上安全性、有效性的数据,CDC于2月24日更新了接种第一、二针mRNA新冠疫苗时间间隔。目前建议接种Pfizer新冠疫苗后,其第二针可推迟至3-8周接种;而接种Moderna新冠疫苗后,第二针可推迟至4-8周。在12-64岁之间人群(特别是12-39岁之间男性),将第二针mRNA疫苗推迟至8周可能会有更多地受益。 但是,对于以下人群,还是应该继续推行3周(Pfizer)或4周(Moderna)的接种间隔时间: 接种第一剂疫苗后不能产生充分免疫反应者:比如中重度免疫缺陷的患者; 感染新冠后发展为重症风险较高的患者:比如65岁以上的老年人; 当地感染率很高需要机体快速产生保护性时; 5-11岁的儿童。 参考文献 1. Payne R et al, Immunogenicity of standard and extended dosing interv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