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做过胸透吗?– 看美国肺癌筛查的变迁史

您做过胸透吗?– 看美国肺癌筛查的变迁史 朱自强 医生  曾多少次梦回故里,回忆起小学或初中时排着队参加每年学校组织的体检,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莫过于胸透。看自己的心脏在X光的黑白图像中跳动着,伴随着双肺随着呼吸上下浮动,那时那景早已深深地印入脑海之中。彼时我固然不明白胸透的目的是什么,直至今日,回首往事,我依旧不明白中小学生胸透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后来踏上学医之路,恍惚间似乎明白,难道当时进行的胸透是为了在中小学生中筛查肺癌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毕竟肺癌是全世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癌症的筛查 筛查的概念最早由Wilson和Junger于1968年提出,理想的筛查方法是具有足够的敏感性以发现早期病变、同时具有较低的假阳性率,且方便、便宜和对于病人危害小。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一批批的医务工作者不懈努力寻找肺癌筛查的可靠方法,值此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更新肺癌筛查的临床指南之际,作一回顾。 早期以胸部X光片为基础的肺癌筛查 从1960年开始,英国的医学工作者开始研究通过X光胸片和痰细胞学来进行肺癌筛查,结果发现胸部X光筛查并不能降低肺癌的死亡率。 美国癌症研究所NCI于1970年开展了包括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SKCC)、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梅奥医学中心在内的以胸部X光(或结合痰细胞学)来进行肺癌筛查的三个大型临床试验,随访时间长达5-6年。每年进行胸部X光检测的确可以检测到更多的肺癌患者,但并没有提高生存率以及降低死亡率。究其原因,通过X光检测到的肺癌早已不是早期肺癌。 以胸部CT为基础的肺癌筛查 由于CT较X光能够获得更详细的图像信息,随着CT检查变得更加普遍后,研究者将筛查的目光转移到CT检测,可传统CT的辐射剂量太高(胸部CT的辐射量约为7毫希伏mSv)而不适合常规筛查使用。随后研发的低剂量CT不仅辐射剂量降低为1.6 mSv同时还具有可靠的图片质量,这为肺癌筛查提供了同时具有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可靠工具。最早期的一项研究发现,通过CT检测到的15例外周性肺癌中有11例并没有被X光检测到,同时CT检测到93%的均为一期肺癌。 于是美国于1990年启动了ELCAP(Early Lung Cancer Action Project)试验,旨在比较低剂量CT与X光对于早期肺癌的筛查,发现低剂量CT的敏感性为2.7% (而X光仅为0.7%),而且85%为一期肺癌;于是该项目迅速扩展至于5个国家27个中心的International-ELCAP试验。 在随后的十多年中开展了多个低剂量CT扫描筛查早期肺癌的临床试验,发现低剂量CT扫描早期发现的肺癌是X光胸片的4倍之多。

"COVID Arm",又一个新名词?

"COVID Arm",又一个新名词? 随着新冠疫苗在美国接种的进一步推进,有些副作用也不仅仅见于文献报道、新闻媒体中了。病人无论在哪儿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不适都会求助于自己的家庭医生,最近看了一例接种Moderna疫苗后出现的贝尔麻痹(Bells Palsy),极其罕见,在Moderna和Pfizer三期临床试验入组的34 000病人中仅出现了6例。但当新冠疫苗被置于聚光灯下时,任何与之有可能相关的副作用都会被无限放大,最近更是有病人开始就诊咨询出现在注射部位的皮疹—-一种被称为“COVID arm”的皮肤反应。 什么是“COVID arm”? “COVID arm“(新冠胳膊)是指在接种新冠疫苗一周以后在接种部位附近出现的红肿、疼痛、瘙痒甚至硬结等表现,往往多见于接种第一针Moderna疫苗后。大家知道,接种疫苗后在注射部位出现的局部反应其实很常见,但往往都发生在接种后数小时或1-2天内。“COVID arm”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出现的时间是在接种疫苗后第8-10天左右,皮疹的大小和形状可能有所不同,但最大可达6英寸。根据Baden等报道的3期临床试验中发生率分别为0.8%(第一剂后)和0.2%(第二剂后)[1]。 “COVID arm”是否有害? “COVID arm”的表现不是由于注射部位的皮肤感染,并不需要抗生素治疗,而是一种称之为迟发性的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于疫苗产生的一种局部反应。根据临床试验以及后续对于疫苗副作用的随访研究,“COVID arm”多见于接种Moderna疫苗后,也有少数接种Pfizer疫苗后的。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这种轻微的过敏反应为什么会发生在少数人群中,皮肤活检发现可能和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2],但目前认为这种“COVID arm”并不会引起长期的危害。 接种后发生“COVID arm”该怎么办? 针对这种迟发性过敏反应的治疗,建议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同时合并抗组胺药(如Benadryl等)以及OTC氢化可的松乳膏或使用冷敷物以减轻疼痛。这种迟发性局部皮肤反应一般会在4-5天内消失[1-2]。倘若皮疹持续超过一星期或出现在除了注射部位外的其它部位或出现全身症状,则建议寻求医生帮助,CDC还鼓励您报告任何可能与COVID-19疫苗的副作用(可以通过V-safe)。

强生疫苗,真的可以“一针到位”吗?一剂是其优势,也可能是其劣势

强生疫苗,真的可以“一针到位”吗?一剂是其优势,也可能是其劣势 随着强生公司(J&J)新冠疫苗于2月27日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紧急使用授权(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请参考:关于打不打疫苗  —- 您该知道什么是紧急使用授权(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美国目前有三种新冠疫苗可供“选择”。Pfizer和Moderna生产的均为mRNA疫苗,而强生公司的则为腺病毒疫苗,同样都是编码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目前为止,Pfizer和Moderna疫苗均需超低温冷冻而且需要注射两剂,而强生疫苗由于其储存条件方便(在普通冰箱就可保存长达3月之久)以及“一针到位”的优点,大有成为后起之秀的趋势。 强生新冠疫苗的保护性如何? 强生公司Ad26.COV2.S疫苗适合18岁以上人群,其三期临床试验证明接种一剂后预防有症状的COVID-19感染的有效性为66%。光看数值,其有效率显著低于Pfizer和Moderna公司超过95%的有效率。但疫苗有效性的数据,不能简单到只看数值大小就判断孰优孰劣。三种疫苗临床试验设计有所不同,因此难以进行数据的直接比较。根据目前现有的数据,三种疫苗都能有效预防新冠患者住院和死亡。 强生疫苗单剂是其优势 疫苗接种有两个作用:首先可以降低个人感染病毒的机率,而当足够多的人群接种疫苗后,则可以提高整个人群的免疫力(所谓群体免疫),从而大大地降低病毒的传播,甚至可能保护那些没有接种的人感染病毒。所以在大流行的情况下,疫苗接种速度则直接决定人类疫和新冠病毒的竞赛中谁胜谁负。强生公司抓住机遇,从去年9月份开始的三期临床试验,研究了一剂疫苗的效果,而且达到了FDA对于疫苗的基本要求,从而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强生公司一剂疫苗的脱颖而出,必将大大加快美国接种疫苗的进度,从而改变新冠大流行。 mRNA疫苗是否也可以只打一针? Pfizer和Moderna疫苗临床试验研究的都是两剂(Pfizer疫苗两剂间隔3周,Moderna疫苗两剂间隔4周)后的有效性高达95%以上。由于目前疫苗数量远远供不应求,如何在更短时间内让更多的人接种疫苗?英国和丹麦批准两剂的接种时间延长至3个月之久以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更多人接种至少一剂疫苗。因为从理论上来说,免疫系统健全的人群中,一剂Pfizer或Moderna疫苗后可能使他们产生足够的保护性,但对于那些年老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也是新冠的高危人群),两针则能提供更好的保护。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和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则坚定的认为,因为两个公司的临床试验为两剂量疫苗,目前的数据不支持只接种一剂,也不建议随意更改接种间隔或更改剂量(剂量减半以增加接种人数)等等的提议。另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是只接种一针疫苗后在人群中产生低下的免疫力后是否可能会让病毒更加有机可乘,从而增加疫苗无效的突变株产生的可能性(vaccine resistant variants)。 强生疫苗单剂也可能是其劣势 尽管强生疫苗暂时交了一份“一针到位”的答卷,但目前处于临床试验以及授权紧急使用的绝大部分新冠疫苗均研究两剂后的保护性。为什么呢?回顾一百余年疫苗研发历史,绝大部分的疫苗都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接种两针甚至更多针后方能达到最佳的防护效果。第一针疫苗后产生的为初级免疫反应(Primary response),机体激活B淋巴细胞开始产生针对某抗原的抗体,随后抗体数量随着时间锐减;而注射第二剂疫苗促使B淋巴细胞成熟以产生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抗体,同时大量产生的T淋巴细胞中有一种记忆性T细胞,在体内处于休眠状态可以长期存活几十年,直到再次遇到抗原后迅速激活免疫系统以产生继发性免疫反应(Second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