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 Arm",又一个新名词?

"COVID Arm",又一个新名词? 随着新冠疫苗在美国接种的进一步推进,有些副作用也不仅仅见于文献报道、新闻媒体中了。病人无论在哪儿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不适都会求助于自己的家庭医生,最近看了一例接种Moderna疫苗后出现的贝尔麻痹(Bells Palsy),极其罕见,在Moderna和Pfizer三期临床试验入组的34 000病人中仅出现了6例。但当新冠疫苗被置于聚光灯下时,任何与之有可能相关的副作用都会被无限放大,最近更是有病人开始就诊咨询出现在注射部位的皮疹—-一种被称为“COVID arm”的皮肤反应。 什么是“COVID arm”? “COVID arm“(新冠胳膊)是指在接种新冠疫苗一周以后在接种部位附近出现的红肿、疼痛、瘙痒甚至硬结等表现,往往多见于接种第一针Moderna疫苗后。大家知道,接种疫苗后在注射部位出现的局部反应其实很常见,但往往都发生在接种后数小时或1-2天内。“COVID arm”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出现的时间是在接种疫苗后第8-10天左右,皮疹的大小和形状可能有所不同,但最大可达6英寸。根据Baden等报道的3期临床试验中发生率分别为0.8%(第一剂后)和0.2%(第二剂后)[1]。 “COVID arm”是否有害? “COVID arm”的表现不是由于注射部位的皮肤感染,并不需要抗生素治疗,而是一种称之为迟发性的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于疫苗产生的一种局部反应。根据临床试验以及后续对于疫苗副作用的随访研究,“COVID arm”多见于接种Moderna疫苗后,也有少数接种Pfizer疫苗后的。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这种轻微的过敏反应为什么会发生在少数人群中,皮肤活检发现可能和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2],但目前认为这种“COVID arm”并不会引起长期的危害。 接种后发生“COVID arm”该怎么办? 针对这种迟发性过敏反应的治疗,建议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同时合并抗组胺药(如Benadryl等)以及OTC氢化可的松乳膏或使用冷敷物以减轻疼痛。这种迟发性局部皮肤反应一般会在4-5天内消失[1-2]。倘若皮疹持续超过一星期或出现在除了注射部位外的其它部位或出现全身症状,则建议寻求医生帮助,CDC还鼓励您报告任何可能与COVID-19疫苗的副作用(可以通过V-safe)。

强生疫苗,真的可以“一针到位”吗?一剂是其优势,也可能是其劣势

强生疫苗,真的可以“一针到位”吗?一剂是其优势,也可能是其劣势 随着强生公司(J&J)新冠疫苗于2月27日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紧急使用授权(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请参考:关于打不打疫苗  —- 您该知道什么是紧急使用授权(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美国目前有三种新冠疫苗可供“选择”。Pfizer和Moderna生产的均为mRNA疫苗,而强生公司的则为腺病毒疫苗,同样都是编码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目前为止,Pfizer和Moderna疫苗均需超低温冷冻而且需要注射两剂,而强生疫苗由于其储存条件方便(在普通冰箱就可保存长达3月之久)以及“一针到位”的优点,大有成为后起之秀的趋势。 强生新冠疫苗的保护性如何? 强生公司Ad26.COV2.S疫苗适合18岁以上人群,其三期临床试验证明接种一剂后预防有症状的COVID-19感染的有效性为66%。光看数值,其有效率显著低于Pfizer和Moderna公司超过95%的有效率。但疫苗有效性的数据,不能简单到只看数值大小就判断孰优孰劣。三种疫苗临床试验设计有所不同,因此难以进行数据的直接比较。根据目前现有的数据,三种疫苗都能有效预防新冠患者住院和死亡。 强生疫苗单剂是其优势 疫苗接种有两个作用:首先可以降低个人感染病毒的机率,而当足够多的人群接种疫苗后,则可以提高整个人群的免疫力(所谓群体免疫),从而大大地降低病毒的传播,甚至可能保护那些没有接种的人感染病毒。所以在大流行的情况下,疫苗接种速度则直接决定人类疫和新冠病毒的竞赛中谁胜谁负。强生公司抓住机遇,从去年9月份开始的三期临床试验,研究了一剂疫苗的效果,而且达到了FDA对于疫苗的基本要求,从而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强生公司一剂疫苗的脱颖而出,必将大大加快美国接种疫苗的进度,从而改变新冠大流行。 mRNA疫苗是否也可以只打一针? Pfizer和Moderna疫苗临床试验研究的都是两剂(Pfizer疫苗两剂间隔3周,Moderna疫苗两剂间隔4周)后的有效性高达95%以上。由于目前疫苗数量远远供不应求,如何在更短时间内让更多的人接种疫苗?英国和丹麦批准两剂的接种时间延长至3个月之久以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更多人接种至少一剂疫苗。因为从理论上来说,免疫系统健全的人群中,一剂Pfizer或Moderna疫苗后可能使他们产生足够的保护性,但对于那些年老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也是新冠的高危人群),两针则能提供更好的保护。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和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则坚定的认为,因为两个公司的临床试验为两剂量疫苗,目前的数据不支持只接种一剂,也不建议随意更改接种间隔或更改剂量(剂量减半以增加接种人数)等等的提议。另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是只接种一针疫苗后在人群中产生低下的免疫力后是否可能会让病毒更加有机可乘,从而增加疫苗无效的突变株产生的可能性(vaccine resistant variants)。 强生疫苗单剂也可能是其劣势 尽管强生疫苗暂时交了一份“一针到位”的答卷,但目前处于临床试验以及授权紧急使用的绝大部分新冠疫苗均研究两剂后的保护性。为什么呢?回顾一百余年疫苗研发历史,绝大部分的疫苗都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接种两针甚至更多针后方能达到最佳的防护效果。第一针疫苗后产生的为初级免疫反应(Primary response),机体激活B淋巴细胞开始产生针对某抗原的抗体,随后抗体数量随着时间锐减;而注射第二剂疫苗促使B淋巴细胞成熟以产生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抗体,同时大量产生的T淋巴细胞中有一种记忆性T细胞,在体内处于休眠状态可以长期存活几十年,直到再次遇到抗原后迅速激活免疫系统以产生继发性免疫反应(Secondary

新冠的胃肠道症状 –是否需要肛拭子检测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为主,同时也涉及到全身多个系统,当然也包括胃肠道,究其原因可能和新冠病毒SARS-CoV2的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在肠道的广泛表达有关。胃肠道症状除了病毒直接通过其受体侵袭外也可能和机体免疫系统激活后对胃肠道引起的进一步损害有关。 新冠病毒感染后的胃肠道表现 新冠疾病的典型表现为发烧和呼吸道症状,然而,胃肠道症状极其普遍。有报道发现超过一半的新冠病人至少有一种胃肠道症状,最常见的包括纳差、腹泻、恶心等,而且部分病人胃肠道症状可能较呼吸道症状出现更早或者仅表现为胃肠道症状,部分感染者的粪便中能够检测到病毒核酸;而实验室抽血检查往往会发现肝功能有异常。在新冠重症患者中,已报道过多种胃肠道的严重并发症包括肠麻痹、肠道缺血等等,这些是否和新冠病毒引起的微血管血栓有关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尚待进一步研究。 有胃肠道症状的病人何时需要检测新冠病毒? 由于胃肠道疾病的表现往往不特异,诸多疾病都会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纳差等。倘若病人本来就患有胃肠道疾病比如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等,临床医生则需要仔细评估症状来鉴别是由于原来基础疾病的发作还是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所致,目前一般建议需要考虑检测新冠病毒的情况包括: 住院病人新出现的胃肠道症状时; 门诊病人出现胃肠道症状超过48小时; 已知患有胃肠道疾病如Crohn病的患者出现新的症状(如呕吐、腹泻)提示疾病突然发作时。 当然,根据胃肠道的症状来怀疑是否有新冠病毒感染时,则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流行病学因素包括新冠接触史、当地疫情、病人身体状况等等。 是否需要肛拭子检测新冠病毒? 新冠作为一种呼吸道传播为主的疾病,主要检测上呼吸道的病毒,往往可以通过鼻拭子、鼻咽拭子、口咽拭子、唾液检测以及极少数情况下重症病患在支气管镜下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有研究比较了鼻咽拭子和鼻拭子对于检测新冠病毒的敏感性后发现两者类似,鼻拭子基于其便捷而成为目前在美国推行的主要检测方法。既然新冠病毒能够引起众多胃肠道症状,而研究者也发现病人的粪便中能够检测到病毒核酸,一项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上的研究发现有病人在新冠诊断后长达7周的时间内仍旧能在粪便中检测到病毒核酸,所以目前的一个顾虑是新冠病毒是否能够通过粪-口传播,来自英国和中国有限的研究尚未能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粪便中检测到病毒核酸和传染性并不能划上等号,也许检测到的仅为核酸片段而并非活病毒;而增加粪便检测(或肛拭子)是否能增加检测敏感性也有待于进一步明确。事实上,目前为止新冠病毒除了在人体的上呼吸道分泌物中以及粪便中检测到外,还能在多种体液中包括尿液、泪液甚至精液中检测到,意大利的研究者甚至开始研究女性阴道分泌物中是否也会有新冠病毒存在。显然,中国对于新冠病毒的检测能力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检测了三文鱼、检测了门把手,三天检测了一千万人,又开始在病人中通过肛拭子进行检测。近日新规定,华人回国除了核酸检测、血清检测、隔离2周/3周/4周外,还需要进行肛拭子筛查检测新冠病毒。一封了之,一隔了之显然不可取,所以本着“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似乎合理。行医数年以来,肛拭子的检测主要用于筛查男同性恋者中淋病和衣原体感染。接下来也许当病人开始询问肛拭子检测新冠病毒怎么样时,作为家庭医生需要准备好的回答是“谁做谁知道”! 朱自强医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在New York Medical College/Brookdale University Hospital and Medical

新冠疾病以及疫苗的相关更新信息

​新冠疾病以及疫苗的相关更新信息 朱自强 刘伟医生 新冠疫情让所有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地球村的概念体现地淋漓尽致,轻易获得全天下新闻的当下,两耳不闻窗外事显然几乎是不可能了。而很多人往往会被某些耸人听闻、极尽夸张之能事的“最新消息”所迷惑。在此给大家提供一些关于新冠疫情以及疫苗在临床实践中病人常问及的问题。 关于变异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变异很常见,研究发现新冠病毒每隔两周就有可能发生一个新的突变。最近报道较多的英国和南非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传染性更强,纽约州在本月初也确诊了多例英国变异新冠病毒。对于这些变异病毒目前的了解为: 尽管传播速度更快但并不认为会引起更加严重的疾病或增加死亡的风险; 之前感染或接种新冠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力对于目前已知的变异新冠病毒仍然认为有效; 目前的检测手段仍旧能够检测到该些变异新冠病毒; 但是某些单克隆抗体对于变异新冠病毒的效果可能有所降低。 关于疫苗 美国FDA根据其有效率95%(Pfizer)和94%(Moderna)以及安全性的数据于2020年12月11日和12月18日批准紧急使用授权以来,新冠疫苗在各个年龄、种族中均显示较高的有效性。对于疫情的控制,疫苗的分配有时候比疫苗本身可能更加重要。美国免疫咨询委员会ACIP在疫苗供应有限的条件下,建议首先接种新冠高危人群。目前纽约州具有接种新冠疫苗资格的除了第一阶段的一线医护人员外,基于CDC的指导意见,已允许65岁及以上老年人、教师、消防员、公共交通和安全工作者等接种,普通民众可能要到夏季以后才有可能有资格接种。 纽约市的民众可以到哪里接种? 截止到1月18日为止,纽约市共接受到80万剂疫苗,已经接种了43万3千多剂。目前纽约市可以接种疫苗的地点已经超过160多个,包括医院系统、快捷医疗中心、某些药房、以及某些疫苗接种中心等等。可惜的是,目前纽约市政府并未考虑到美国以家庭医生诊所为核心的医疗系统中众多家庭医生诊所对于接种疫苗的重要作用,尚未将疫苗分发到各个社区诊所,以至于很多符合条件的病人很困惑。事实上,民众可以通过https://vaccinefinder.nyc.gov/输入邮编号码可查询离家最近的疫苗接种点,并预约疫苗接种时间。 两剂疫苗接种时间的间隔 目前被FDA通过紧急使用授权的Pfizer和Moderna疫苗均需接种两剂,第二剂接种时间为第一剂后3周(Pfizer疫苗)或4周(Moderna疫苗)。期间有一个4天的Grace Period(宽限期),也就是说可以在到期的3周或4周前4天内就可进行接种第二种。 由于新冠疫苗供应紧张,为了让尽可能多的高危人群接种第一剂疫苗,英国已经延迟第二针新冠疫苗的接种,两剂辉瑞新冠疫苗接种间隔最长达3个月。而丹麦也已经批准将两针辉瑞新冠疫苗的间隔延长至6周(42天)。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则强调,不应在没有进行二次临床试验的情况下改变疫苗接种方案。所以目前美国没有任何推迟接种第二针疫苗的计划。 新冠感染后(有症状或无症状者)是否还需要接种新冠疫苗? -无论是否有症状的感染,目前均建议接种新冠疫苗以减少再次感染的机率。但是由于新冠感染后90天内再次感染的机率非常低,因此那些确诊新冠感染的病人可以等到90天左右再接种疫苗。

最新研究发现纽约新冠住院病人华裔死亡率最高 —一个纽约华人医生对那篇研究论文的看法

最新研究发现纽约新冠住院病人华裔死亡率最高 —一个纽约华人医生对那篇研究论文的看法 朱自强 医生  近日,偶尔看到网络和媒体中一篇关于去年初纽约疫情的报道:华裔染新冠后死亡率高达35%!类似的报告很快在诸多自媒体中传递,其数据来源于发表在11月23日的医学论文网站medRxiv上的一篇研究文章“Disaggregating Asian Race Reveals COVID-19 Disparities among Asian Americans at New York City’s Public Hospital System”,该文章对2020年3月1日至5月31日期间,在纽约市公立医院系统就诊接受新冠检测的85328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揭示了不同亚裔之间患新冠疾病COVID-19以及死亡率的差异。文章的数据显示,感染新冠的住院病例中非裔死亡率为23.7%,白人为33%,而华裔则高达35.7%,是所有族裔中死亡率最高的。进一步分析提示华裔由于新冠住院后的死亡概率是白人的近1.5倍。该文章分析的是本人所在的医院系统,其中两位作者是我的同事。虽然2020年疫情初期发生的一切已经慢慢远去,但文章提供的数字很快把我的记忆带回那一段岁月。期间本人所在的Elmhurst医院被媒体描述成“人间地狱”,作为医院里屈指可数的华人医生,见证和参与了那段历史,所以我想从我的角度表达一下对于这些数据自己的理解。

新冠时期那尴尬的循证医学

新冠时期那尴尬的循证医学 朱自强医学博士 医学是一门艺术,但同时更是一门科学。现代医学的基础是循证医学,医生在使用一种新的治疗方案之前往往希望有足够的临床证据显示其有效性。所以临床行医,我们常常会参考Uptodate、看看主要杂志发表的重要研究,而不是听从某个专家的一家之言。COVID19的爆发以及全球大流行,让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的医学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对于一个全新的疾病尚无可靠的证据来证明某种药物或疗法具有特效;而另一方面,此时此刻,事关性命,作为医生必须做点什么才有可能去挽救病人的生命。 针对COVID19在美国的大流行,前期当然和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有关关口罩的推荐有一定关系。直到4月初,疫情在美国尤其纽约早已失控,CDC才建议大家普遍开始戴口罩。前期主推的是社交疏离以及勤洗手,对于口罩则仅仅建议病人佩戴,而对于健康人甚至普通医护人员都不建议佩戴,究其原因是由于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健康人佩戴口罩可防止新冠肺炎的传播,其背后原因也许还有供应不足等关系,但其后果是助长了尤其是在纽约这种人口密集城市病例井喷式增长以及大部分医护人员的感染。循证医学是需要足够的证据去支持推荐的措施。由于COVID19是一个全新的疾病,尚未有任何关于口罩是否可以减少其传播的研究,于是专家们观察了类似的呼吸道传播疾病比如流感季普通人群中戴口罩是否可以减少流感的传播,可惜目前的证据不足于证明普通人佩戴口罩的有效性。然后,一个香港的研究小组在4月3日的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的研究证明普通外科口罩显著地降低了冠状病毒、流感病毒以及鼻病毒在飞沫中传播。回头看看,是否这是一个Common Sense的问题呢,我想在中国去菜场买菜的老太太都会主动戴上口罩,可惜CDC的建议让我们等得太久,以至于一段时间内戴口罩的华裔成了众矢之的,被歧视的对象。而我们也为那迟来的以及尚未来到的“证据”付出了代价。 同样对于COVID19的治疗,除了支持治疗包括供氧等,美国NIH版的新冠肺炎临床指南中指出尚未有足够的证据显示哪种药物或疗法针对COVID19这个疾病有显著的效果。当然,没有证据并不代表目前的疗法都是“无效”,只是尚未有这些数据而已。纵观目前已有的数据,也许报道的只是仅有的几例病人、甚至是体外试验的结果、有些临床试验结果是否可靠、有无重复性,都不得而知。而几乎每天,权威的医学杂志都有新的病例报告、研究报告甚至可以刷新我们对COVID19这个疾病的认识,但也许很多时候,有些所谓的证据是矛盾的甚至是相反的,而作为医生却要根据这些数据来做关于生死的治疗方案选择。所以很多时候,医生甚至会显得力不从心。 早期,根据中国和欧洲的治疗经验,很多美国的医院,包括我们医院都选择了羟氯喹或羟氯喹和阿奇霉素联合用药的方案,虽然只是一些体外试验以及少数病例的有效报道,尽管需要在医院密切监测其心脏的副作用,但这个方案可能有效而被美国众多医院采用。可惜最近美国VA医院的一项研究了368个病人的临床试验显示,羟氯喹组增加了总的死亡率,似乎并无任何好处,FDA对使用这个药物持谨慎态度,仅仅建议在医院或者临床试验时使用。当然,进一步扩大的研究还在继续。 而另外一个在中国早期就有病人使用的瑞德西韦(Remdesivir)在中国的研究直到今日4/29/2020才在Lancet上发表了一个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的阴性结果。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的NIAID从2月21日开始对于住院重症 COVID19病人的一项包括1063个病人在内的临床试验今日也同时宣布,相对于安慰剂组瑞德西韦组恢复时间从15天缩短为11天,存活的机率从8%增加到11.6%。显然这个药并不是超级有希望的神药,但还是应该庆幸那聊胜于无的效果。 而康复期血浆治疗COVID19,由于其在以前多种疾病包括2003年SARS,2014年Ebola以及2015年H1N1病毒流行时的有效性数据,以及对于国际上对于康复期血浆治疗COVID19的初步结果,美国FDA开始批准了除临床试验外的扩大使用,以期让更多病人收益,当然最终结果如何还需拭目以待临床试验的结果。 当然,除了以上所列,还有各种临床试验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在clinictrial.gov上美国境内注册的包括治疗检测在内的临床试验多达205个。从来没有一个疾病,我们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一无所知到了解这么多。除了必要的支持治疗比如氧疗等,循证医学上没有证据,并不等于我们不去寻找治疗的机会。临床医生随着病例的积累,尸体解剖结果等,我们随时调整抗凝的策略、对于是否使用激素、抗生素、补液以及机械通气等在进一步的了解。于是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还记得当时中国武汉疫情爆发初期,国内有专家在多个场合表面认为从他个人经验来说柯立芝(Kaletra)对于新冠肺炎有效,结果中国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为阴性,所以很多时候个人的经验并不一定那么可靠。所以COVID19大流行时代,循证医学曾经让我们失望,但我们相信,接下来给予我们希望的也将是循证医学,因为我们不希望大流行结束后“专家们”各自为政,开讲座、出书籍,说因为我治疗了100或1000个病人,都被我治好了,所以我的方法就一定就是有效的……

新冠肺炎患者如何才能获得恢复期血浆治疗

新冠肺炎患者如何才能获得恢复期血浆治疗 朱自强 医生 新冠肺炎COVID19让以循证医学为指导思想的美国医学界一时措手不及,以至于不是医生的Trump总统也自以为懂医学而开始推荐临床用药,可惜最近VA医院的临床研究显示Hydroxychloroquine也并非神药。所以最近美国传染病协会IDSA关于COVID19的临床指南中讲了一大推目前尚未有明确证据的疗法以及很多不推荐使用。尽管疫情有所好转,新增病例以及住院病例有所减少,但是ICU的重症病例还是很多,并且大部分在呼吸机上何时以及能否脱机都是一个问号。根据中国以及韩国关于恢复期血浆治疗重症COVID19的病例报告似乎有效以及以往恢复期血浆治疗2003年的SARS、2009-2010年的甲型流感H1N1以及2012年MERS冠状病毒流行时的成效,恢复期血浆治疗重症以及危重症的COVID19病人被寄予希望。 根据Johns Hopkins的数据,目前美国有近8万人已经从感染COVID19后恢复,而FDA也建议康复的COVID19患者考虑捐赠血浆以帮助那些生命危在旦夕急需帮助的病人。有病人询问如何捐献血浆,更有病人家属甚至利用社交媒体求助希望病人能够得到血浆治疗。那目前在美国如何才能捐献血浆以及如何才能获得血浆治疗呢? 如何才能符合捐献的条件: 除了符合常规的献血要求外,尚需: –COVID19确诊或者血清学检测SARS-CoV-2阳性; –捐献之前至少28天无症状或者至少14天无症状且咽拭子检测阴性; –男性,或未怀孕的女性,或曾经怀过孕的女性但在最近一次受孕后HLA抗体检测为阴性; –最好有SARS-CoV-2病毒的抗体滴度至少大于1:160,但也可酌情考虑1:80以上。而若进行治疗时中和行抗体滴度未知,则建议考虑保留少量血浆以便以后进行抗体滴度的检测。 哪些病人符合条件需要接受恢复期血浆疗法呢? 经过实验室确诊的危重或危及生命的COVID19病人。 危重指的是: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分,血氧饱和度<93%,动脉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PaO2/FiO2)<300;影像学显示在24-48小时内肺部浸润大于50%。 而危及生命指的是:呼吸衰竭、败血症休克、以及多器官功能不全。 当然作为FDA尚未批准的一种“药物”,尤其是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明确的时候用于治疗病人,知情同意书的签署是必须的。 有了捐献的血浆, 病人如何才能获得该治疗呢? 根据FDA的要求,目前病人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获得恢复期血浆疗法:

患COVID19的Essential Worker何时返回工作岗位?

患COVID19的Essential Worker何时返回工作岗位? 朱自强医生 根据Johns Hopkins网站统计,截止今日,纽约州确诊的COVID19病人数高达18万(死亡8650人)。倘若不幸您是这18万病患之一,而又是万幸你能够从中恢复,那么恭喜您,2020不是世界末日,生活还得继续。“New York Pause”还在延期,建议大家继续在家办公、保持社交距离等,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这么幸运的“居家”。疫情之下,大家的眼光都聚焦在医务工作者和医院,但社会的正常运行,还需要更多的必要工作者(Essential Workers)。 哪些是Essential worker呢?除了医院、诊所、药店和实验室等等跟医疗有关的职业,很多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比如公共交通、邮局、通讯、加油站、银行、超市、警察、政府部门等等都是。倘若这些部门瘫痪,则会发生像电影“Contagion“(传染病)里的情景而不堪想象。对于整个社会,Dr. Fauci在谈需要尽快普及血液检测新冠病毒的抗体以重新开启社会,但是对于Essential Worker来说,显然等不到那个时候。据最新报道,纽约市MTA有超过1900人、NYPD有超过2700多人感染COVID19,而到底有多少医务人员感染呢,我们不得而知。这些人需要工作、也是职责所在,那目前对于他们的建议是什么呢? 上周,美国疾控中心CDC更新了关于确诊或疑似COVID19的医务工作者何时回去工作的建议,目前有两个方法:第一种是无需进行病毒检测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症状消失后至少72小时(指不使用退烧药的情况下无发烧;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得到改善);以及从首发症状开始至少7天以上。第二种是通过咽拭子检测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在不使用退烧药的情况下无发烧;咳嗽及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得到改善;以及间隔24小时的两次咽拭子检测均为阴性。当然,符合以上条件的医务工作者返回工作岗位后,-建议一直佩戴口罩直到所有症状完全消失或发病起始后超过14天(取时间长者)-建议症状出现内的14天远离严重免疫缺陷患者,包括器官移植病人或血液/肿瘤科病人-坚持CDC建议的防止院内感染的基本措施,包括勤洗手、遮盖咳嗽等等-自我监测症状,若复发或已有症状加重,则需寻求医疗帮助。 而纽约卫生局对于确诊COVID19的其他Essential Wokers,则建议发病后至少隔离7天以及在不使用退烧药的情况下超过72小时不发烧可以考虑返回工作岗位,但必须佩戴口罩超过14天。当然,很多雇主往往需要病人去看自己的家庭医生或者由其自己单位OHS的医务人员评估后决定是否适合返回工作岗位。  作者:朱自强医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和中国协和医学大学,在NewYork

车轮上的国家—-美国新冠病毒Drive Through检测

车轮上的国家—-美国新冠病毒Drive Through检测 朱自强医生 中国以其严厉的封锁政策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在COVID19全球爆发,于是,其他国家是否一定可以复制中国的成功经验呢?每个国家国情不同,有其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抄作业”,可能不是那么抄的。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美国关于新冠病毒Drive through(Drive-thru)的检测。 美国作为一个“车轮上的国家”,生活往往离不开汽车。生活中的很多设施都为开车者提供便利,都以能不下车就不下车、能少下车就少下车为准则而设计。Drive-thru就是不用下车就可以在餐馆买吃的、在咖啡店买咖啡、在银行里取钱、在药店里取药等等。往往你只需要把车子开到Drive-thru的通道,对着人工对讲机讲你所需要的,然后开到另一窗口付钱取货。这样的好处一是方便,不用找车位泊车,免去上下车的麻烦;二是安全,尤其是晚上,不用担心害怕,可以在驾驶位上听着音乐就把需要做的事情解决。  而现在随着COVID19疫情的进一步蔓延,drive through也运用到检测新冠病毒上。COVID19这个疾病由于其强传染性,检测并非像流感一样可以在所有的家庭医生诊所或者Urgent Care(快捷诊所)就可以做,检测往往需要有一定的保护隔离措施才能完成。急诊又人满为患,轻症病人并不建议去急诊就诊。于是,应运而生的是Drive through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本人三月初在纽约病例开始急剧增加的时候报名参加了一个位于Bronx的Drive-thru检测点的义工服务,参加了对于医务人员的培训活动,可惜最后由于要开始在病房里的工作而未能成行。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Drive-thru检测新冠病毒的流程。由于目前纽约尚未能够做到全面检测,病人往往需要打电话给中心进行预约而非随到随测,必须由其专业人员先进行筛选而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新冠病毒检测以及是否合适通过Drive-thru进行检测。预约好后,在预约的时间段开车至检测点。一进入有检测点,有招牌提示必须关上车窗随着车队缓缓往前。首先核实基本信息包括姓名、驾照、联系方式等等,然后再缓缓开车往前至检测的帐篷里。这时会有专门的医务人员提示打开车窗,穿有防护服的医生会将棉签轻轻地插入鼻腔取样,然后给予包括如何以及何时会有检查结果等的说明,提示关上车窗继续往前开即可离开检测点。一般来说过程很快,往往数分钟就完成取样过程。Drive-thru检测服务一方面由于资源集中,可以快速集中地进行检测;另一方面,潜在病患不需要去诊所或医院从而减少公共场所的暴露而降低传染给其他人的风险。纽约市自从3月14日在New Rochelle建立第一个drive through检测点以来,目前每天能够检测的病例数大大增加,同时随着新的检测手段包括血液学检查的研发,希望检测不再是防治COVID19的瓶颈。

测与不测?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的检测

测与不测?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的检测 朱自强医生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的诊断,检测是王道,没有检测则无法确诊。位于疫情中心的纽约,病例数已跃居全美第一。由于本人附属于纽约长老会皇后医院,近日收到关于纽约长老会哥伦比亚与康奈尔大学医学院门诊部关于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的流程,建议“恰当”的选择性进行检测。所谓“接触”,是指近距离(小于6英尺)内相对较长时间的接触(比如一起居住、公用办公室、候诊区等等)。 1. 无症状无接触史      不建议检测COVID      若产生临床症状,进一步评估以及隔离 2. 与确诊COVID的病人有接触但无症状者      不建议检测COVID      隔离14天      若产生临床症状,进一步评估,考虑检测COVID 3. 低风险病人(小于65岁且无明显基础疾病)仅有轻微症状(典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低烧小于102度、无明显呼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