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脂肪肝

正确认识脂肪肝  朱自强、刘伟医学博士  中国是乙肝大国,以前每次讲到“小心肝”,必定会提醒大家注意乙肝的预防以及治疗,近年来,脂肪肝的患病率已悄然超过乙肝,排在了慢性肝病的首位。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在美国,约10-46%的人群患有脂肪肝,它往往是健康体检肝功能酶学异常的主要原因。  通常情况下,人体多余的能量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肝脏是除了脂肪组织外最重要的脂肪储存器官。正常人的肝脏内都会有少量的脂肪,但当脂肪过度沉积时就会引起脂肪肝。脂肪肝,医学上称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它涵盖了从单纯的肝脂肪变性(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NAFL)到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到肝硬化的一系列肝病。理论上,NAFL是指仅有脂肪沉积在肝脏但尚未引起明显的炎症,而NASH则是脂肪沉积的同时也引起了明显的肝脏炎症,如果未能及时阻止炎症进一步的进展,则可能会发展到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据统计,约20%的脂肪肝最终进展为肝硬化。  脂肪肝的确切发病机理并不明确,但它和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血脂都密切相关。脂肪肝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尤其是在40-50岁的肥胖以及患有糖尿病的人中更加常见。脂肪肝患者往往无明显症状和体征,绝大部分是通过抽血或腹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的。少数病人中可表现为疲劳、右上腹隐痛、肝脏肿大等。当脂肪肝进展到肝硬化时,则可进一步表现为腹胀(腹水)、脾肿大、男性乳房增大、食管静脉曲张、肝性脑病、肝癌等晚期表现。所以,对那些在常规体检中查出脂肪肝的人,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和警惕。  脂肪肝的治疗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习惯的干预和改变,包括调整饮食结构、保持健康体重以及加强锻炼。对于体重过重或肥胖的患者,一般建议减轻体重的5-10%就有助于延缓或逆转脂肪肝。  二:脂肪肝的病人应该严格禁酒;对于没有甲肝或乙肝免疫力的患者都应该注射疫苗以防止感染这类疾病;同时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也建议在脂肪肝患者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三:药物治疗,目前并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或预防脂肪肝。高剂量的维生素E理论上具有抗氧化作用,减少肝脏的炎症以及防止进一步损害。但事实上,有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高剂量的维生素E能够增加男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而增加死亡率,所以提供维生素E治疗脂肪肝前需要慎重考虑权衡利弊。  脂肪肝这个疾病看似常见,实则危害不小。体检查出脂肪肝很多时候并不仅仅代表一种独立的疾病,往往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一起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一种表现。朱自强、刘伟医学博士提醒您“小心脂肪肝”。朱自强、刘伟联合内科诊所位于法拉盛中心地段133-02 41st Ave, FL1, Flushing, NY 11355。电话 718-888-0722, 欢迎咨询就诊体检。

如何选择最佳的防晒霜

如何选择最佳的防晒霜  朱自强、刘伟医生  东方女性都以白为美,炎炎夏日,防晒一定要选择效果最佳的防晒霜。市场上防晒霜种类繁多,该如何选择呢?防晒霜越贵、防晒系数SPF越高防晒效果就越好吗? 朱自强、刘伟医学博士教您如何正确使用你手中有的防晒霜以提供最佳防晒效果。  防晒系数 SPF(Sun Protect Factor)是根据涂抹防晒霜之后引起最小红斑量所需的紫外线剂量(或时间)与不使用防晒霜的比值,一般用于评价防晒霜的防晒效果。有些人刻意购买SPF高的防晒霜,以为可以省着点用。事实上,防晒霜只有涂够量,防晒效果才会给力。测定SPF值时,样品的用量是2毫克/平方厘米,这就意味着,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要用到这个量才能达到商品所宣称的防晒效果,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平时使用防晒霜的量都远远不够。我们一般建议使用茶匙法则(teaspoon rule)来衡量应该涂抹多少防晒霜,一个茶匙份量的防晒霜大约是5ml。一匙的量一般可以抹整个脸部与脖子、前胸、后背以及各个肢体。  除了用足量,依照美国皮肤科医学会建议室外活动时暴露在阳光下的所有皮肤表面都需要涂抹SPF至少为30的防晒霜。抹防晒霜的时间应在日晒前15-30分钟,至少每隔两个小时重新涂抹一次。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使用标有“防水”(在水中活动40分钟仍保持SPF防护能力)或“非常防水”(在水中活动80分钟仍保持SPF防护能力)的防晒产品,也建议在每次游泳后重新涂抹。   除了正确使用防晒霜,朱自强、刘伟联合内科诊所提醒大家千万不要让任何产品让你陷入对阳光暴晒的虚假安全感。遮阳、衣服、防晒霜以及常识的组合才是您最佳的防晒选择。 

乳腺癌筛查应该选择X线还是超声好?

乳腺癌筛查应该选择X线还是超声好?  刘伟、朱自强 医生  如果您是一个40岁以上的女性并且经常随访家庭医生或妇科医生,相信您的医生一定会不遗余力地推荐您每年去做钼靶(X线)检查以筛查乳腺癌,因为这是被循证医学所证实的能够明确降低乳腺癌发生率的筛查方法。也许您的男性家庭医生永远不会知道,为什么那么多的女性病人每次都拖拖拉拉不愿意及时去做钼靶检查;也许您还听说过钼靶检查可能会漏诊肿瘤而需要进一步做超声波检测。所以您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不直接以超声波检查来代替乳房钼靶进行乳腺癌的筛查呢,毕竟钼靶检查除了会引起不适外,还会让患者接受射线。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每个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选择该检查方法的目的。钼靶检查能够同时对整个乳房进行成像提供更多的信息,因此成为被广泛推荐的有效筛查方法,这在没有任何乳房问题以及症状的女性中尤为适用。而相反,乳房超声并不是一种有效的筛查工具,但它通常可以更好的用于诊断,例如当乳房钼靶检查显示乳房中的可疑致密密阴影时,乳房超声波进一步检查能更好地区分囊肿和实体瘤。而且,可以在超声波下进行细针穿刺进行病理诊断。  但在某些情况下,乳房超声检查可能比钼靶检查能够更好地检测乳腺癌,比如对于在乳房表面附近发现的肿块,钼靶检查有时会遗漏,而超声检查往往可以更好的检测到这些遗漏。而针对乳房组织致密的女性,联合使用钼靶检查和乳房超声可能更加合适。有研究发现,两者联合使用筛查致密型乳房的女性时,可将筛查的准确性从74.7%提高到97.3%。针对亚洲女性生理特征以及乳腺癌发病情况的特点,《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建议超声结合钼靶检查更适合用于中国女性乳腺癌的筛查。  需要注意的是,钼靶检查和乳房超声检查都不可能没有任何遗漏的发现检测到所有的乳腺癌。所以对患乳腺癌具有高风险的女性,乳房磁共振成像(MRI)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乳房磁共振成像比钼靶检查和超声检查更敏感,假阳性更少。但由于价格昂贵,尚不能用于广泛筛查,目前仅限于高风险患者。  上面所说的三种方法都只能检测出异常,而不能诊断出癌症。诊断乳腺癌的唯一方法是进行活检。目前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建议乳腺癌筛查从40岁开始进行每年一次的钼靶检查。朱自强、刘伟联合内科诊所提醒广大女性关爱乳房,根据您的个人特点,及时选择适合的筛查方式。 

了解入学就业体检之结核菌素(PPD)试验

了解入学就业体检之结核菌素(PPD)试验 朱自强、刘伟医学博士 在美国,入学就业或是移民之前一般都需要找医生做体检,相信大家已经发现体检项目中通常包括肺结核筛查。大家可能听说过或者自己曾经做过PPD试验,那什么是PPD试验?它和抽血检测结核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肺结核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全世界约三分之一的人接触感染过结核杆菌。它主要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患者说话、咳嗽、打喷嚏或吐痰时将结核杆菌排入空气中,被人吸入之后就有可能产生感染。感染结核菌后,仅有10% 左右可能会发展成活动性肺结核,而90%的人群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抑制结核杆菌复制或自愈或发展为潜伏性结核病患者(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即感染带菌状态。PPD(结核菌素)试验是临床最常用的筛查潜伏性结核的手段。PPD试验看似简单,但其机理、解读等方面并不简单,PPD试验被我们住院医培训时的内科项目主任Program Director Dr.Conrad Fischer(也是传染病专家)称为最“复杂”的临床检测方法之一。 PPD试验怎么做? 于前臂内侧行皮内注射0.1ml( 5U)纯化结核菌素PPD,如果注射正确,在皮下会见到一个6-10毫米直径的水泡。接下来的几天内在注射部位一般会出现红晕、硬结等反应,往往会有轻度瘙痒,但应保持局部干燥清洁,避免抓绕,避免涂抹药膏以及使用创可贴等。 如何解读PPD结果? 注射PPD 48~72小时后需要测量和记录硬结的直径(而非红斑的大小),如果受检人未能在72小时内返回读结果,则该次PPD试验无效,需要重新皮内注射。判断PPD试验是否阳性需要根据硬结的大小以及受检人感染结核的风险来综合衡量。一般来说,对于无任何危险因素的人群,硬结直径超过15毫米才是阳性;而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移民以及医务工作者等如果PPD硬结直径大于10毫米即为阳性;而在某些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包括HIV患者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超过5毫米即属阳性。 需要注意的是PPD皮试一旦阳性,以后就会永远呈阳性,因此应该避免再次接受PPD皮试。所以应主动告知医护人员,采取其他方法进行筛查检测结核。 BCG对PPD结果的影响? 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移民小时候都曾接种过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erin,简称BCG)以预防结核病。那卡介苗对PPD试验结果是否会造成假阳性结果。事实上,如果在一岁之内接种的卡介苗,一般在成年后PPD皮试硬结超过10毫米的非常罕见;但若是在学前期(5-6岁左右)接种的卡介苗,有近20%左右的病人在10年后可能还会有阳性。但目前临床检疫所以无论是否接种过卡介苗,对于PPD阳性的解读标准是一样的。

年轻人也会得带状疱疹

 年轻人也会得带状疱疹  朱自强,刘伟 医生   带状疱疹只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吗?不一定,似乎带状疱疹病毒越来越青睐年轻人了。我行医数年来看到过最年轻的带状疱疹病人(24岁)今天前来复诊。还清晰地记得那天下午一对年轻的印度夫妇满脸憔悴急匆匆得来到诊所,忙着讲述病情。原来男性患者三天前开始有头痛,以为是偏头痛,去了急诊,做了头部CT,没有异常,开了止痛药后出院。接下来的两三天,患者头痛没有任何减轻,反而开始伴有发烧的症状,遂去看了神经科,建议进一步作脑部核磁共振检查。患者还没有来得及去作检查,腰部就开始出现灼热感和一些皮疹,他的妻子坚持让他看家庭医生,于是第一次预约了我们门诊。当我听完他的描述看到他掀开衣服时,给他做了带状疱疹的诊断,开了7天伐昔洛韦并叮嘱病人前来复诊。2周以后的今天,再次看到病人的时候,换了一个人似的,荣光满面,说吃上抗病毒药物的当天头痛减轻、皮疹开始消退,现在局部疼痛也已经消失,只能隐隐约约看到之前皮疹局部的地方皮肤颜色较深。由此可见,带状疱疹不只是老年人的疾病,甚至可以发生在20多岁的年轻人身上。  带状疱疹与水痘(Chickenpox或称Varicella)均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感染引起,对此病毒无免疫力的儿童被感染后发生水痘,水痘痊愈后VZV病毒往往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再次激活,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神经与皮肤发生炎症。20%左右的病人在出现典型的按神经节段分布的单侧性皮疹前,往往有显著的全身性症状如发烧、头痛、恶心、乏力、食欲不振,所以早期极易误诊成其他疾病,就像我们的病人开始以为是偏头痛而去了急诊科和神经科一样。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估计,美国约有30%的人一生中会发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一般来说,50岁左右开始显著增加,这可能与病毒特异性的免疫力下降有关。年轻人感染带状疱疹的原因除了我们通常认为的工作压力大、休息不好以至于免疫力低下外,还必须要排除其它潜在的可能性比如HIV感染、自身免疫病等,这也是为什么我让病人2周后来随访的原因。虽然我们推测这位患者感染带状疱疹可能与他们伊斯兰教的斋戒月(Ramadan)期间不能白天进食等引起的免疫力下降有关,但还是建议病人做了全面的体检以排除其他潜在疾病的可能性。  带状疱疹的治疗主要包括早期的抗病毒治疗以减轻急性神经炎症引起的局部症状,最佳治疗时间为发病72小时内,常用的药物包括阿昔洛韦(Aciclovir)、伐昔洛韦(Valaciclovir)以及泛昔洛韦(Famciclovir)。没有及时治疗或者发生在头面部的带状疱疹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累积视神经视网膜坏死而影响视力、引起脑炎/脑膜炎甚至中风的症状以及继发性细菌感染等。此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往往是临床上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除了需要镇痛药外,还可给予抗忧郁药、抗惊厥药等来进行辅助治疗。  目前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接种带状疱疹疫苗,FDA于2017年批准的疫苗Shingrix对带状疱疹的预防效果高达90%。但对于50岁以下的人群,我们建议为了防止带状疱疹感染引起的长期并发症,如果一旦察觉有可能感染带状疱疹,比如一旦出现一侧头面、躯干或肢体不明原因的急性疼痛或伴发疱疹时,应该立即去看家庭医生,而不是等待几周或几个月以后再去检查,因为早期及时地抗病毒治疗可以缓减症状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朱自强、刘伟联合内科诊所位于法拉盛中心地段41 Ave 133-02号一楼,电话:718-888-0722。朱自强医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以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刘伟医生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两人都曾在国立卫生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后在纽约医学院附属Brookdale医学中心完成内科住院医培训。朱自强医生目前是西奈山医疗系統艾姆赫斯特医院以及纽约长老会皇后医院的主治医师。我们致力于为广大社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咨询和服务,诊所服务包括常见疾病的诊疗、专科转诊、年度体检、妇科年检、卡车司机/商业驾照体检,还提供血液检查、心电图、肺功能、超声波、胃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等。诊所网站www.wellsuremed.com 为大家提供医学科普以及最新的医疗进展。 

电子烟真的是香烟的代替品以及戒烟的好帮手吗?

电子烟真的是香烟的代替品以及戒烟的好帮手吗? 朱自强、刘伟医学博士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烟盒上明确标注的警语,这到底是在提醒大家,还是在诱惑人们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戒烟难、难戒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香烟中的尼古丁作为主要成瘾成份让人欲罢不能。香烟燃烧除了产生尼古丁外,尚含有超过90多种的致癌物,所以吸烟者患肺癌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15倍,同时,吸烟者大大地增加了患其它肺部有关疾病,包括慢性呼吸道感染和结核等,以及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机率。含有尼古丁的电子烟由于减少了香烟中那些“有害健康”的真正罪魁祸首而成为其最大卖点,理论上似乎给吸烟者提供了“健康”的香烟替代品。电子烟自2006年开始进入美国市场以来,目前估计约有2.8%的成年人都在使用电子烟。那电子烟到底是否安全以及能否有效地帮助戒烟呢?  电子烟作为向吸烟者提供尼古丁的新方法,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加热烟油以产生含有尼古丁的液体蒸汽,避免了普通香烟燃烧所产生的焦油和其他有害物质,目前已经进展到第四代,不仅更加安全实用,而且外表设计新颖,还能选择各种增味剂等。可这种似乎理论上一举两得的戒烟方法,目前并没有被FDA所批准。究其原因,电子烟虽然比传统香烟相对安全,因为含有更少的致癌化学物质如砷、苯和甲醛等,但电子烟其实并非完全安全无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长期使用电子烟同样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包括增加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而在戒烟过渡期如果同时使用电子烟和香烟可能比单独吸烟或电子烟的风险更大。电子烟设计的初衷是帮助成年人戒烟以及减少抽烟引起的并发症,但目前另一个让人担忧的现象是使用电子烟的人群中青少年占了绝大部分。2018年根据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的分析显示约有360万初、高中生报告使用过电子烟。2019年2月1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研究也发现那些使用过电子烟的青少年人群以后使用普通香烟的可能性是没有使用电子烟的人群的4倍。电子烟的广泛使用可能会培养新一代尼古丁上瘾人群。尼古丁成瘾性极高,它会引起神经退行性病变。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从不吸烟者、儿童和孕妇不要使用任何形式的尼古丁。近日,电子烟巨头Juul所在地加州旧金山全面禁止电子烟的销售上也旨在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  另一方面,目前尚未有充分的证据支持电子烟作为一种有效的戒烟方法。尽管有部分研究支持电子烟可以协助人们更容易戒烟,但绝大部分的研究发现电子烟并没有显著降低吸烟率,甚至另一些研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电子烟让吸烟者更有可能继续吸烟,这不仅仅是由于尼古丁的成瘾性同时也由于长期抽电子烟养成的习惯。但是令人振奋的是2019年2月14日Hajek P等英国学者发表在医学权威杂志新英格兰杂志(NEJM)上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比较了900名烟民使用电子烟和传统的尼古丁替代戒烟方法(尼古丁口香糖或尼古丁贴片)之后发现,使用电子烟的烟民戒烟成功率是对照组的两倍(18% vs 9.9%)。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是目前为止首个大型随机临床研究支持电子烟作为有效的戒烟手段,所以具有重大的意义,但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只比较了一年后的差异而没有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   目前市场上有超过400多个品牌的电子烟存在,欣欣向荣的电子烟行业,给人希望的同时也让人担忧。在目前没有更多的证据以及没有被FDA批准之前,我们建议广大烟民谨慎选择完全依赖电子烟来协助戒烟,寻求正规的医学咨询进行戒烟往往会事半功倍,毕竟FDA批准已经证实有效安全的戒烟方法也有不少。  朱自强、刘伟联合内科诊所位于法拉盛中心地段41 Ave 133-02号一楼,电话:718-888-0722。朱自强医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以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刘伟医生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两人都曾在国立卫生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后在纽约医学院附属Brookdale医学中心完成内科住院医培训。朱自强医生目前是西奈山医疗系統艾姆赫斯特医院以及纽约长老会皇后医院的主治医师。我们致力于为广大社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咨询和服务,诊所服务包括常见疾病的诊疗、专科转诊、年度体检、妇科年检、卡车司机/商业驾照体检,还提供血液检查、心电图、肺功能、超声波、胃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等。诊所网站www.wellsuremed.com 为大家提供医学科普以及最新的医疗进展。 

户外活动谨防莱姆病

 户外活动谨防莱姆病  朱自强、刘伟医生  熬过了漫长的冬季,很多纽约客在这个季节都热衷于户外郊游野外烧烤,我们提醒您户外活动的同时谨防莱姆病(Lyme disease)。莱姆病这个在中国大陆极其罕见的疾病在美国东北部并不少见,稍不留意,您可能将自己和家人暴露在风险之中。莱姆病首先于1975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Lyme镇报道,是北美最常见的虫媒传播性疾病,比Zika(寨卡病毒)感染还常见。美国每年约有30000人受到感染(来自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数据),绝大部分发生在美国东北部,包括纽约、新泽西、康涅狄格州在内的14个州几乎囊括了全美国约95%的病例。纽约特别是长岛地区也是莱姆病感染的高发之地,甚至可能发生在自家后院以及人们常去的公园草坪,所以提高公众对莱姆病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莱姆病是如何传播的?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由受感染的蜱虫(别名:扁虱)叮咬而传播,不会人传人。扁虱小如米粒很难发现,它们不会飞也不会跳跃,往往隐藏在草和灌木的顶端等待宿主动物经过时迅速攀爬到其身上,然后寻找合适的部位进行叮咬吸血。每年5月中旬左右为扁虱幼虫活跃期,一般叮咬后潜伏期为2-3周,所以莱姆病的高发期为6月份到8月份。通常情况下,扁虱必须与人体接触 36-48 小时或更长的时间才可能传播疾病。  莱姆病临床表现极其危害  莱姆病早期表现为扁虱叮咬部位的局部皮肤炎症,同时有可能合并有非特异性的全身性症状,如乏力、头痛、恶心、肌肉疼痛、关节痛、发烧、局部淋巴结肿大等。典型的皮肤表现为“牛眼状”的游走性红斑,直径甚至可达20厘米左右,通常发生在受到叮咬后7-14天左右。尽管80%的莱姆病患者都有局部皮肤炎症的表现,但仅25%的患者能够明确回忆起被扁虱叮咬过。这一阶段若未得到及时治疗,感染则可能进一步扩散而波及全身多个系统脏器,如关节、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等。  第二期为早期播散性感染,常常发生在在感染几周或几个月后,病变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受损为主,常见的表现有面神经麻痹、脑膜炎、周围神经炎、心肌炎、房室传导阻滞等。  第三期为持续性感染即晚期感染,多在疾病发生数月或数年后,以关节尤其是膝关节炎、脑病等为主要表现。  莱姆病的诊断和治疗  莱姆病的诊断根据感染的阶段不同也有所不同。  第一期莱姆病一般根据病史及典型的皮肤表现就可作出诊断。但并非所有病人都有典型的皮疹,且大部分病人并不能回忆起有扁虱叮咬史,再加上过早检测血液学中Lyme抗体容易发生假阴性,所以早期诊断莱姆病并不容易。第二或三期的病人临床表现也不特异,需要根据医生高度警惕此疾病,并借助血液学检查Lyme抗体来协助诊断。  莱姆病的治疗主要是应用抗生素。对于早期莱姆病,一般建议使用doxycycline, amoxicillin或cefuroxime,如果治疗及时,预后一般良好。而对于感染扩散而累及全身多种器官的中晚期莱姆病的治疗则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如何清除扁虱   如果你发现有扁虱叮在你的皮肤上,无需慌张,使用正确的方法即可轻易清除扁虱:用细尖头镊子尽量紧贴皮肤表面去夹住扁虱;用平稳均匀的力量往上提,切忌扭转或猛拉导致扁虱的口器折断而残留在皮肤内;清除扁虱后,用外用酒精、碘酒或肥皂与水彻底清洁被咬伤口以及双手。如果自行移除扁虱后数周内出现皮疹或发热症状,立即就医咨询。  如何预防莱姆病  预防莱姆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避免接触到扁虱。建议参加户外活动时穿着浅色、防护性衣物(如长裤、长袖上衣、长筒袜子等)以及使用含20%-30% DEET的驱虫剂喷洒在皮肤/衣物上;返回室内后尽快沐浴洗澡冲洗;检查儿童腋窝、口周、脐、腹股沟区、膝盖后面、腰周围以及头发上有无扁虱;带宠物出行的话,需要检查宠物皮毛上有无附着扁虱;对怀疑有扁虱附着的户外穿过的衣物可高温10分钟烘干以去除附着的扁虱。   朱自强医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刘伟医生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两人都曾在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做博士后研究,后在纽约医学院附属Brookdale医学中心完成内科住院医培训。朱医生目前是西奈山医疗系統艾姆赫斯特医院以及纽约长老会皇后医院的主治医师。朱自强、刘伟联合内科诊所位于法拉盛中心地段133-02 41st Ave,电话718-888-0722。我们致力于为广大社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咨询和服务,并为大家提供医学科普以及最新的医疗进展。 

甲型肝炎发病率近年来逐渐增高,医生建议尽早接种甲肝疫苗

甲型肝炎发病率近年来逐渐增高,医生建议尽早接种甲肝疫苗 朱自强 医生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近日(5/10/2019)报道美国甲型肝炎(HAV,简称甲肝)发病率近年来逐渐增高。据统计,2016-2018年期间,美国CDC收到了大约15 000份来自各州感染甲肝的报告,其发病率相对于2013-2015期间增加了294%。报告表明甲肝病例的增加与某些食物受到甲肝病毒污染有着密切关系。绝大多数病例发生在吸毒或无家可归者中,男同性恋者感染甲肝的几率大大增加。 甲型肝炎是全球最为常见的一种肝炎,它的主要传染途径为粪-口传播,潜伏期约为28天左右,主要表现为发烧,乏力,恶心,呕吐以及腹痛等,往往会有黄疸的表现;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转氨酶的升高。大部分病人的临床症状和血液异常指标在急性感染后的2-3个月内恢复正常,几乎所有病人都会在6个月内完全康复,很少发生肝功能衰竭和死亡。甲肝感染后病人往往会具有终生的免疫力。 尽管甲肝为急性和自限性疾病,但由于其传染性高,所以预防显得尤为重要。预防甲肝的方法主要包括洗手,避免在卫生条件不佳的地方直接饮用自然水或食用未煮熟的食物,而熟食如果在准备过程中受污染也可能传播甲肝病毒。一般来说,加热超过85°C 一分钟就可以将甲肝病毒杀死,碘和消毒溶液(家用漂白剂1:100稀释)也可有效灭活甲肝病毒。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更为有效地预防甲肝的方法包括接种疫苗。目前美国市场上的甲肝疫苗有两种:Havrix和Vaqta。两者均为灭活疫苗,分两剂接种,时间分别为0和 6-12个月期间。另外一种Twinrix则为甲肝和乙肝的联合疫苗,需要三剂,接种时间为0、1和6个月。接种甲肝疫苗后,超过95%的成年人保护性抗体会持续存在超过20年。 哪些人群建议接种甲肝疫苗呢?下列病人需要接种甲肝疫苗: •患有慢性肝病的人群 •男性同性恋者 •非法吸毒者(注射和非注射) •参与研究灵长类动物甲肝病毒感染的实验室研究人员 •患有凝血因子障碍的患者 •与来自甲肝流行国家的被收养人员在他/她们抵美60天内有密切接触的人 •与患有甲型肝炎的人有直接接触的人 •所有一岁以上的无家可归者 •任何希望获得甲肝免疫力的人

体检套餐—–想说爱你不容易

体检套餐—–想说爱你不容易  Ziqiang Zhu, M.D. 最近发现最近越来越多的中国病人拿着装订精美的体检报告来门诊要求我们解读其中的异常结果,体检项目之多往往令人咋舌,除了常规的血、尿检查外,还有各种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波、X线和CT扫描,很多体检报告可以说从头到脚检查个遍。上网查询可以看到无论是莆田系的医院,还是知名医科大学的体检中心,似乎大家都在盯着体检这一个诱人的医学朝阳行业。每个人可以自己按照年龄、性别以及其它一些条件自由选择不同的体检套餐,想要体检似乎方便如去超市或网上购物般简单。这些体检套餐往往价格不菲,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有的高档套餐甚至包括全身磁共振(MRI)或PET扫描检查,所以价格甚至会高达6万余元。除了价格外,各种套餐名称也往往令人眼花缭乱,比如蓝领、白领、高端人士体检套餐;中年抗压体检套餐、珍爱精英升级套餐、癌症心脑血管专项体检套餐等等。原来国内早就提倡如此“深度”和“全面”的体检了,难怪我们这些在美国行医的医生们,往往会受到来自大陆病人的质疑,美国年检除了医生问诊检查外,也就抽个血做个心电图什么的, 连基本的影像学检查都没有,更别提使用高端的仪器设备进行深入的检查了,这如何就体现美国医学的先进呢?  以“高端”为名的过度检查  体检筛查,指的是在症状出现之前进行检查以便能够早期发现某些疾病。一般来说,一种检查方法用于临床筛查必须同时具备安全性、有效性、特异性和可操作性。也就是说该方法应该经济方便,没有明显的副作用,能够运用于大量人群筛查而且相对灵敏地发现某种早期病变,不仅仅如此,一个成熟的筛查方法往往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数据来支持。  我们随便翻看一下某省级大医院的体检套餐特别是肿瘤筛查套餐里头包括了CA724、CA50、 CA242、胃蛋白酶原ⅠⅡ、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9-9、CA153、CA125、SPE、PGI/II、ProGRP、SccAg、Cyfra211。这些所谓的肿瘤标志物可能与某些肿瘤的确有相关性,但基本上都缺乏特异性。由于很高的假阳性,倘若使用在临床上特别是对健康人群筛查中往往弊大于利;而某些最新发现的血液学肿瘤标志物由于缺乏足够的临床研究而万万不应该仓促的运用于临床来作为体检筛查的手段。当我们看到普通健康体检筛查这么多肿瘤标志物时基本上可以确定就是搞一些嘘头,就是以“高端为名”堂而皇之的进行过度检查。除了这些肿瘤标志物,体检套餐里往往也包括一些常见病比如糖尿病筛查,其实一两个指标就能诊断糖尿病的套餐里竟然包括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餐后2小时胰岛素、餐后2小时C肽、糖化白蛋白和腺苷脱氨酶测定。如此“广泛全面深入”的糖尿病筛查估计在全世界的医学界都是不多见的。此外,高端检查肯定少不了高端仪器的使用–全身CT、磁共振或PET扫描检查也常常出现在这些套餐的选项中。尽管这些影像学扫描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很精确,但在没有任何临床指征的情况下广泛运用于健康人的常规体检中,一方面病人会接受不必要的射线;另一方面往往是病人花了钱发现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异常结果以至于造成相当的心理负担以及进一步的过度检查。也许那些体检中心的主任院长们把这众多的指标列为常规体检项目时的依据不是根据临床指南而是根据那些不同人群兜里钱包的厚薄而定的。  模棱两可的体检报告结论  花了那么多钱查了各种指标后拿到的体检报告结论又是怎样的呢?一般来说,一个套餐下来往往会发现一些异常结果,所以结论里最常见的语句就是“建议进一步找专科医生咨询诊治”。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稍微偏高,建议咨询肿瘤科专家;胸部CT扫描发现肺部小结节,建议呼吸科随访;脑卒中基因检测异常,建议神经咨询内科专家……所以很多病人拿到体检报告后一脸懵懂,有时候以为自己得了“绝症”似的。因为给病人体检的是仪器,若是结果在正常范围内就一切安好,而一旦超出正常范围,首先不知道这是真阳性还是假阳性,其次不知道阳性结果有什么临床意义。因为本来体检项目查什么,应该由医生根据每个病人的病史、家族史以及危险因素等等综合考虑后建议才去做,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对检查结果有更好的解读。每一个检查方法都有自己的适应症、有其局限性、有假阳性假阴性的可能性和有副作用等,只有了解您的医生才能给你提供更好的建议去做那些适合您年龄以及健康状况的体检项目。  美国由家庭医生主导的常规体检体系  美国的体检不是在专门的体检中心进行的,而是由自己的家庭医生诊所进行的。一般来说家庭医生会根据这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危险因素、疾病史、用药史等等而建议做适合该病人的体检项目。以为对家庭医生来说,有明确的临床指南作为依据来指导常规体检,小到从什么时候建议开始筛查高血压、糖尿病,大到怎么筛查以及如何筛查癌症,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都有大量的数据支持常规体检查什么和怎么查。而美国的医生也会根据各个临床医学会的指南来行医,就算某个土豪一掷千金的说给我做个史上最全面的体检,我想很多医生建议的体检项目也和普通人无异,这主要归咎于美国的医疗系统由家庭医生主导的转诊制度以及覆盖面广泛医疗保险制度。  从古至今医学都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上医治未病”的概念,如今大家对体检的趋之若鹜也反映了人们意识到早期筛查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我们无可否认正规医院的正规体检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家早期发现疾病提高民众的健康,但这又在多大程度上加重了不必要的医疗负担导致了过度医疗以至于恶化了看病难、看病贵的毒瘤呢?也许有人说这就是“花钱买放心”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已,但“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尽管这里我们没有谈到前一段时间某体检中心CEO在公开场合曝光的国内体检行业抽了血扔掉后直接出假结果以及“假医生、假报告、假体检”的乱象,但要想利用目前这欣欣向荣的体检行业来确确实实地提高民众健康,也许还任重而道远。  朱自强、刘伟联合内科诊所致力于为广大社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咨询和服务。诊所服务包括常见疾病的诊疗、专科转诊、年度体检、妇科年检、卡车司机/商业驾照体检,还提供血液检查、心电图、肺功能、超声波、胃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等。诊所网站www.wellsuremed.com 为大家提供医学科普以及最新的医疗进展。  朱自强医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以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刘伟医生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两人都曾在国立卫生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后在纽约医学院附属Brookdale医学中心完成内科住院医培训。朱自强医生目前是西奈山医疗系統艾姆赫斯特医院以及纽约长老会皇后医院的主治医师。朱自强刘伟联合内科诊所位于法拉盛41 Ave 133-02号一楼,预约电话:718-888-0722。 

春暖花开谨防花粉过敏

春暖花开谨防花粉过敏 朱自强 医生 也许您躲开了北京的杨花、杭州的柳絮以及秦淮河畔飞扬的梧桐絮,在穿越半个地球来到大洋彼岸的纽约后,仍然只能看看朋友圈里晒着Macys花展以及中央公园樱花的照片,因为您在这个季节里几乎是“度日如年”。春暖花开、山花烂漫的日子里,朱自强、刘伟家庭医生诊所提醒您谨防花粉过敏引起的各种症状。 常见的花粉过敏症包括花粉过敏性鼻炎,通常表现为鼻子痒、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甚至呼吸不畅而影响睡眠。一般来说,这种由花粉过敏引起的过敏性鼻炎,症状可能会从三月份持续到五月或六月。很多人以为自己得了普通感冒而自行服用抗生素或其它抗感冒的药物,这样不仅不能对症下药无法有效改善症状外,还可能会由于延误治疗而引起一些并发症。其它常见的花粉过敏还可能表现为过敏性结膜炎,比如眼睛发痒、流眼泪以及眼睑肿胀;甚至表现为荨麻疹,诱发过敏性哮喘,严重者可能会导致过敏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花粉过敏不分年龄和性别。据报道,美国约10-30%的儿童和成年人都深受过敏性鼻炎的困扰。花粉之所以会引起人体过敏主要是由于花粉中的某些蛋白质成分,作为致敏原由敏感体质者吸入后机体产生一种叫作IgE的抗体,这种抗体可与呼吸道粘膜的肥大细胞相结合。而该患者如果再次吸入同一致敏原后,之前结合IgE的肥大细胞就会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而引起各种过敏性的症状。有的症状可能在吸入后立即发生,也有可能在吸入2-3天左右发生迟发性的症状。  一般情况下,医生诊断花粉过敏症主要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常规抽血检查结果一般都是正常的。对于有花粉过敏症的病人,我们建议避免到野外去,外出郊游时最好戴上帽子、口罩和穿长袖的衣物,避免长时间在花草中停留。而一旦发生过敏,则根据症状严重程度进行治疗。如果不清楚引发过敏的真正原因,也就做不到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所以有些患者病情会反复加重、迁延不愈。研究发现,临床医生通过检测鉴别出致使患者过敏的某一种或多种过敏原,能够为患者提供确切的信息从而做好针对性预防,同时也减少了长期使用药物带来的副作用以及改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因而我们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过敏原筛查,查找出过敏原,进而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方案,比如脱敏疗法等。 引起过敏的致敏原各种各样,临床上常用的过敏原检测方法包括皮肤检测和血液检测。其中皮肤检测包括皮肤点刺试验、皮内试验和斑贴试验,医生通过这些检测方法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致敏原作用于患者皮肤,如果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局部会出现红、肿、痒的症状。一般来说,有症状的病人在花粉过敏高峰季节应该避免进行皮肤试验,因为有可能会加重过敏症状。而另外一种通过抽血检查特定的抗体,即IgE抗体,也是临床常用的有效方法。血液检测结果不会受患者目前服用药物的影响,也不会加重患者的过敏反应,所以在某些情况下,血液检测反而是筛查过敏原的首选方法。在这个春季,如果您或您的家人需要进行过敏治疗或者致敏原筛查,请咨询朱自强、刘伟联合内科诊所,电话 718-888-0722。 作者:朱自强医学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以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在纽约医学院Brookdale医学中心完成內科住院医师培训,获得美国内科学会专科文凭。朱医生曾在路易斯维尔大学和NIH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多年博士后研究,专攻多个疑难杂症,他目前是西奈山医疗系统艾姆赫斯特医院以及纽约长老会皇后医院的主治医师。朱自强、刘伟联合内科诊所地址:133-02 41st Ave,FL1,Flushing,NY(法拉盛图书馆对面,星巴克咖啡店、潮坊往里走150米左右)。诊所预约电话:718-888-0722,诊所网站www.wellsuremed.com,为大家提供常识了解美国医疗系统、常见疾病的科普以及最新医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