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不打疫苗 —-您该知道什么是紧急使用授权(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关于打不打疫苗 —- 您该知道什么是紧急使用授权(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朱自强 刘伟医生 当您考虑是否需要购买电视机或电脑时,完全可以自己根据其价格、性能等作出购买决定;但当您考虑是否需要接种疫苗时,无论是作为普通大众还是医务人员,都无法自己去判断其是否有效和安全,这往往需要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把关。长期以来,FDA均需要充分的证据证明药物、疫苗及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后才会批准其上市,而这一过程往往可长达数年之久。新冠疫情以来,我们常常听到紧急使用授权(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EUA),尤其是近日FDA批准辉瑞/BioNTech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授权后开始在全美大规模的接种。由于疫苗主要是用于预防疾病,是给正常人使用的,普通民众的关注点也从之前的有没有疫苗到现在的要不要打疫苗,我们也许都该了解什么是FDA的紧急使用授权EUA。 什么是紧急使用授权EUA(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紧急使用授权EUA的最初想法起始于80年代美国HIV的流行时期对于抗艾药物需求的迫切性。当时研发的药物能够显著抑制HIV,但是FDA冗长的审批程序延缓了药物上市从而阻碍了对于HIV蔓延的早期抑制。考虑到HIV流行的紧迫性,那时HIV权益活动者们敦促FDA开通“快速通道”批准抗艾药物。 但直到2003年FDA才获得具有行使紧急使用授权的权利。紧急使用授权只能在国家宣布公共危机的情况下(比如疫情大流行或受到生物武器攻击等)才能使用。根据紧急使用授权的流程,在当前没有适当的已经批准和替代品的紧急情况下,FDA会及时仔细地评估考量当前有关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全部科学证据后,确定产品已知和潜在的受益超过其已知和潜在的风险,权衡利弊后批准在特定条件下使用该医疗产品。可见,尽管EUA相对于传统的FDA批准标准相对较低,但是FDA还是会在特殊情况下基于科学作出合理的决策。 EUA批准过哪些医疗产品? EUA对于FDA来说还是相对较新的,FDA第一次行使EUA是在2005年批准炭疽疫苗在军队人员中的使用;2009年在H1N1大流行时期FDA又批准了Tamiflu在小于6个月的孩子中使用。但自从COVID19爆发后美国在3月13日宣布开始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以来,FDA通过紧急使用授权的途径批准的药物、诊断试剂和医疗器械等超过250种以上。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当属羟氯喹,三月初时FDA根据当时仅有的来自中国和意大利的初步临床数据通过紧急使用授权批准了羟氯喹对于新冠的治疗,随后更多的证据显示可能弊大于利而使FDA撤销了对羟氯喹的紧急使用授权。同样,今年八月份由于多个新冠抗体检试剂盒检测准确性的问题也使FDA撤销了其紧急使用授权。可见,紧急使用授权并非十全十美。 通过EUA批准的新冠疫苗是否值得可信? 辉瑞/BioNTech新冠疫苗已经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而通过了FDA对其的评估而获得了紧急使用授权,可以预计的是接下来数周、数月内还会有更多不同药厂的新冠疫苗通过同样的紧急使用授权途径而在全美进行广泛接种。目前的调查显示有37%的美国民众并不愿意接种新冠疫苗。究其原因,考虑到疫苗是给健康人打的,目前的疫情下大家心有疑虑会不会因疫情紧迫而降低疫苗的标准。美国每日新冠死亡人数甚至超过911遇难人数,而新冠疫苗则作为最有希望快速控制目前大流行的手段将会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辉瑞/BioNTech新冠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共入组了4万多人,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数据均显示利大于弊。在目前情况下并不可能通过常规途径达到FDA批准上市所需要的所有证据,所以FDA专家组独立评审委员会基于专业上的考量后通过了对其紧急使用授权的批准。对于大众,接种疫苗前需知情同意,我们鼓励接种疫苗,但绝不强迫接种。无论是药物还是疫苗,大规模使用的情况下看到一些更加罕见的不良反应也不足为奇,而且长期影响往往的确是需要更加长期的随访方可下定结论。

从另一个角度看 “谁该优先接种新冠疫苗”?

从另一个角度看 “谁该优先接种新冠疫苗”? 朱自强 刘伟医生 “你方唱罢我登场”,新冠疫苗尚未有FDA批准,早就成了大家翘首以待的救命稻草。Pfizer、Moderna、AstraZeneca等等诸多药厂公布的初步临床结果令人振奋,保护性可高达95%,所以疫苗研发商计划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批准紧急使用后,在全美配发640万剂疫苗,最快于12月第二周就把疫苗供应给首批优先接种人群。显而易见,首批疫苗一定是大大地供不应求。而“谁该优先接种疫苗”这一问题首当其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下属的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将会在FDA批准上市后具体决定,当然考虑到各地差异,各州才是最终能决定哪些人在该州可优先接种新冠疫苗的。 根据新冠疾病在65岁以上以及那些具有潜在慢性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哮喘、免疫抑制、肥胖等人群中不仅住院率高而且死亡率也高的事实,目前普遍认同高危人群应该优先接种,这样方可快速地降低新冠疾病导致的死亡率。但这是不是就是最合适的分配方案了呢?尤其是考虑到目前疫情大流行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疫苗)来降低死亡率以及尽早结束大流行呢? 历史告诉我们,抗击疫情,疫苗分配策略的重要性并不比亚于疫苗本身。 2008年之前,美国CDC对于流感疫苗的接种只建议6个月至5岁之间的儿童以及50岁以上人群,因为这些人属于“高危人群”。但是研究发现,流感病毒的主要传播者是5~19岁的儿童以及他/她们的父母,所以CDC在2008年扩展了接种疫苗的人群,增加了5~18岁的儿童和那些孩子的父母(30~39岁之间)。当然目前对于流感疫苗的接种建议是所有大于6个月的人群。 而2019年H1N1(Swine Flu,猪流感)流行时也出现疫苗短缺的现象。那时候CDC也必须决定哪些人优先接种疫苗。由于H1N1似乎年轻人更加易感和造成疾病的传播,所以当时的建议[1]是优先接种6个月至24岁之间的人群而并非老年人优先。但此后的数学模型研究[2]则进一步发现,倘若接种高危人群的同时也接种那些“传播者”,可能会使H1N1疾病的死亡率大大地降低。 所以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当下,关注“哪些人是造成大流行的传染源”同样至关重要。目前的数据已经显示,在美国,年轻人往往是播散新冠病毒的主力军,尤其是很多症状轻微或无症状的年轻人。所以,为了尽快延缓疾病的播散,势必应该考虑到在这一人群中尽早进行疫苗的接种。可惜目前美国提出的关于疫苗接种的大体规划中并未考虑到这一点。 美国的疫情尚不容乐观。目前对于新冠疫苗的接种,无论采用何种分配策略,其目的都是尽快降低死亡率和尽早结束疫情。所以关注高危人群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播散人群。如何平衡两者,政策制定者也许可以史为鉴。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ovel H1N1

被“忽略”的外周动脉疾病 –您是否也需要进行筛查?

被“忽略”的外周动脉疾病 — 您是否也需要进行筛查? 朱自强 刘伟医生 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是指由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变窄而导致肢体血流不足,往往影响到病人的行走功能,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肢体缺血、感染甚至截肢。据统计,全球外周动脉疾病的人数超过2亿,美国55岁以上人群中约20%以上患有外周动脉疾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外周动脉疾病的认知度极其低下而往往被漏诊或误诊。没有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广大民众还是专业的医务人员很多时候都“忽略”掉了外周动脉疾病。 外周动脉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危害是什么? 外周动脉疾病PAD病程进展缓慢,症状往往不明显。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下肢活动(如走路)时小腿肚疼痛而休息后症状很快缓解;但是约40%左右的病人症状并不发生小腿而可能表现为大腿、髋部等部位的酸胀疼痛;更多的病人(超过三分之二)则可能表现为无任何症状。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往往同时有全身多处动脉受累,所以大大的增加了心肌梗死、卒中等心脑血管意外死亡的风险。 外周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年龄是外周动脉疾病一个极其重要的危险因素,除此之外,其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类似,主要包括抽烟、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 外周动脉疾病是如何诊断的? 外周动脉疾病往往可以通过一种有效且无创的检测方法踝肱指数ABI(Ankle-brachial index)来进行筛查和诊断。踝肱指数ABI即测量踝部动脉(胫后动脉或胫前动脉)和肱动脉的收缩压之比值,主要用于评估动脉阻塞和管腔狭窄程度。正常人休息时踝肱指数的约为1.0-1.3之间,即两个部位的血压几乎一致或下肢血压稍高。如踝部(下肢)血压较低(也即ABI指数低于0.9),则提示有外周动脉疾病。研究发现,ABI低于0.9时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的敏感性为79-95%,特异性超过95%。当然,除了ABI外,也可通过影像学方法如超声、CT、MRI等来进行诊断外周动脉疾病。 是否建议筛查外周动脉疾病呢? 既然ABI是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的一种有效且无创的检测方法,而且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事件强有力的预测因子,那是否建议通过ABI来进行外周动脉疾病的普遍筛查呢?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对于是否建议筛查存在明显的争议,多个临床指南意见也不尽一致。究其原因,是否提倡筛查必须考虑以下两点: 1. 筛查是否能够早期发现外周动脉疾病以便进行早期干预而防止疾病的进展;

Post-COVID Syndrome(新冠后综合征)—一个全新的疾病?

Post-COVID Syndrome(新冠后综合征)—一个全新的疾病? 朱自强、刘伟医生 新冠疾病COVID-19自从2019年12月份爆发以来,全球病例数已经突破5000万,疫情持续肆虐,尚未有平息的任何迹象。COVID-19临床症状各异,约80%病例为轻症或无症状、15%为重症需要住院而5%则需要重症监护。今年2月份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当时的数据初步认为新冠疾病COVID-19是一个急性疾病,康复期在轻症患者中约为2周,而重症/危重症患者则估计为3-6周。显然,随着对于新冠疾病COVID-19的进一步认识,很多早期感染新冠病毒的幸存者在急性期症状恢复后的数周、甚至数月内并未能完全恢复如初,他/她们往往表现出包括躯体及精神心理的多种不适而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认识到除了积极预防新冠、治疗新冠疾病的急性期感染外,感染后的康复也不容忽视,而此也对目前的医疗系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美国诸多医疗机构纷纷成立了Post COVID-19 Recovery Program(新冠后康复项目),提出了针对以肺部康复为主的多学科综合康复计划。 新冠病毒感染往往累及包括肺、心、脑、肾、血管等在内的身体多个器官,该病毒引起的全身性的微血管疾病导致随后的康复之路往往较为缓慢。美国一项关于350名需要住院的新冠疾病患者的研究显示,确诊后14-21天,仅39%的病人自我感觉恢复到了患病之前的状态。而意大利的数据显示,仅13%患者在确诊60天后完全恢复至无症状。其中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疲劳(约占53%)、呼吸困难(约占43%)、关节痛(约占27%)以及胸痛(约占22%),也有记忆力或注意力缺损的报道。 上述新冠疾病患者 “康复”后的症状并非只发生在重症或危重症患者中,轻症病患同样经历了类似症状。一项关于292例门诊新冠病人的研究中显示,在确诊14-21天后仅65%的病人报告自我感觉恢复到了患病之前的状态。持续的症状往往包括咳嗽(约占43%)和疲乏(约占35%)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并非只发生在年老或有基础疾病的病患中,很多年轻人同样经历了类似的症状。 新冠疾病“康复”后的诸多症状目前笼统地概括为“Post-COVID Syndrome”,其中部分病人是由于经历了重症监护、机械通气后引起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更多的病人则是表现为类似慢性疲劳(倦)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又称肌痛性脑脊髓炎(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ME)的表现,主要症状为持续或反复出现无法解释的严重疲劳,无法通过休息得到改善而且导致活动水平明显下降,同时可能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关节痛以及睡眠障碍等。该疾病目前在病因学和病理学尚仍不明确,目前医学界认为其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精神疾病等多重因素造成的。目前也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鉴于全美新冠患者的数量遥居榜首,这势必造成众多从新冠疾病“康复”过来的患者所产生的“新冠后综合征”对于整个医疗系统的挑战。尽管目前对于新冠疾病后的真实并发症数据尚缺乏,但是根据其它冠状病毒疾病(如“非典”等)后对于机体的长期影响,对于新冠后综合征(Post-COVID Syndrome)的认识、诊治以及预防都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迎接2020年的冬季,Are You Ready?

迎接2020年的冬季,Are You Ready? 朱自强 医生 见一叶落而知秋,纽约的秋天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飘落满地的黄叶,还有那桀骜不逊的新冠病毒。也许您早已经历过带着口罩去Beach晒太阳、带着口罩去Hiking呼吸新鲜空气、甚至带着口罩去Dating…..也许您听惯了疫情反复但没有消逝的迹象、疫苗众多但事故频出的新闻,“瞻前顾后”,美国的疫情也许早已让您审美疲劳,以为都逐渐适应了因为疫情而改变的新的生活方式。“新冠疲倦”,以这样的状态来迎接即将到来的漫长冬季,您真的准备好了吗? 今年的冬天会有点冷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传播的高峰季节,这和已知的常见病毒传播的方式和人们在寒冷季节里的行为方式都密切相关。自1918年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每年“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的流感病毒。2020年的冬天,除了每年的常客流感病毒外,还有现在的主角—-新冠病毒也必将会不甘示弱。有悲观主义者预测新冠疫情在冬季随着流感病毒的出现而导致的共同传播、共同感染的现象必将会增加疫情的复杂性甚至造成更大规模的疫情暴发而使即将到来的会是史上最黑暗的冬季;有乐观者主义者认定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相互抑制,疫情绝不会更糟,以及新冠疫苗指日可待群体免疫不远而不久的将来人们会很快重返正常生活。孰是孰非,我们不用期待,大家都将马上亲历。 当新冠遇上流感,“疫苗”准备好了吗? 疫苗是现代医学抵抗瘟疫最有力的武器之一,疫苗能够帮助人类安全地获得群体免疫。新冠疫苗尚在研究,其安全性、有效性还有待评估;但是流感疫苗,自从1940年研发出来后,每年冬天,它都必须登场。北半球即将进入冬季,与往年相比接下来的流感季会是怎样?根据南半球国家新西兰、澳大利亚在已经结束的流感季节的数据显示,与往年比较,流感病例大大地减少,这也许和戴口罩、社交疏远、流感疫苗等诸多因素有关。但是我们接下来北半球的流感季会简单地复制已经发生在南半球的流感季吗?疫情的发展绝非是抄作业那么地简单,“小马过河,深浅自知“。很多新冠病例的症状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在即将到来的流感季中,必将会与流感相互混淆。流感病例必将占用公共医疗资源,而进一步增加对于新冠防控的困难。很多人认为流感并不可怕,但在美国新冠疫情远远没有控制的当下,倘如让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您在急诊室与其他潜在新冠/流感病例同处一室等待检测结果时不知道大家心情会是如何?明智的您,相信一定知道如何去预防流感。

如何选购鱼油–此鱼油非彼鱼油

如何选购鱼油–此鱼油非彼鱼油 朱自强 刘伟医生 Wellsure美国家庭医生 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是高脂血症,预防心脏病,我们往往关注的是低密度脂蛋白LDL(“坏”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胆固醇),然而对于甘油三酯却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高甘油三酯血症约占人群的10%左右,一般是指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高于150mg/dL。尽管以往的研究早就认识到高甘油三酯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但目前为止尚未能证实其因果关系,因此,目前临床上降脂治疗的先锋以及主力军为针对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他汀类药物。而有研究发现每天服用鱼油可能会降低甘油三酯,同时升高HDL和LDL水平,所以对于注重食补以及保健品的人们往往将鱼油视之为不可多得的上乘之品。 鱼油到底含有什么有益的成分? 鱼油,主要含有Omega-3不饱和脂肪酸,是自然界中能直接提取到含Omega-3最高的物质,其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尤为重要。EPA对于调节血脂和保持血管通畅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而DHA则是大脑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美国心脏病学会在2002年的临床指南曾经建议通过增加摄入Omega-3不饱和脂肪酸来预防冠心病,但其2018年更新的临床指南则不再进行推荐。但不过这并不影响药店、超市以及网上各款鱼油的热销,其产品之多让人不知如何选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于保健品的管理政策和药品上市前所需要遵循的严格程序完全不一样。FDA只要求保健品生产厂商自觉地宣传其产品的功效和不良反应而并不需要进行任何临床试验以证明其真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所以保健品上市渠道相对简单。当然,上市后的保健品倘若出现严重的副作用,FDA也会介入并且撤销其上市资格。目前美国市场上鱼油品牌数过百,早已成为美国保健食品市场发展最快的产品。据统计,鱼油是美国除了维生素之外使用最多的保健品。很多人认为,美国的鱼油质量应该比较好而更加值得信任,殊不知也是鱼龙混杂。 如何选购鱼油呢? 正确选择鱼油的指标是看其纯度。因为鱼油中除了含有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外,还可能含有很多无用甚至有害的杂质,如饱和脂肪酸和其它的不饱和脂肪酸。但鱼油的功效和Omega-3不饱和脂肪酸的纯度成正相关,所以选购鱼油时候应该看一下成分中EPA和DHA的含量。一般来说,Omega-3纯度越高的鱼油,吸收效率越高,安全性也更高。通常一颗一克的胶囊中含有的EPA和DHA为200-400毫克,其纯度往往是30-50%左右,但有些高纯度的处方鱼油中Omega-3不饱和脂肪酸纯度高达90%以上。 处方鱼油—-此鱼油非彼鱼油 FDA近年来批准的高纯度鱼油制剂包括Lovaza和Vascepa。不同于Lovaza含有EPA和DHA两种成分,Vascepa仅含有EPA,且其含量高达878毫克。Omega-3不饱和脂肪酸除了降低甘油三酯的水平外,DHA反而会升高LDL(“坏”胆固醇)水平,所以Vascepa在那些本身就具有较高LDL的患者中可能更加的适合。近年来针对Vascepa的大型临床试验REDUCE-IT首次证实了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在高甘油三酯患者群体中作为他汀类药物的辅助治疗显著降低心血疾病的风险。目前FDA对于Vascepa的主要适应症为伴有两种或以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冠心病或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最大耐受量他汀药物后甘油三酯仍大于150 mg/dL。可见,哪怕是处方鱼油也不能替代他汀类药物降脂,所以更不能用普通市场上含鱼油的保健品替代他汀类药物。 鱼油有哪些副作用呢?   食用鱼油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容易导致出血倾向、恶心、腹胀、大便次数增多等,有些研究发现鱼油可能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包括房颤和房扑;另一个潜在的副作用是较高的出血风险。这些情况更加容易出现在具有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或在服用其他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人中。因此,鱼油并非无害,并非无任何副作用,所以不是人人都适合服用这种保健品的。当您决定自行服用任何保健品时候,我们建议您咨询自己的家庭医生。 作者:朱自强医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在New York Medical College/Brookdale University Hospital

“沉默杀手”丙型肝炎HCV筛查知多少—-美国HCV筛查临床指南的变迁

“沉默杀手”丙型肝炎HCV筛查知多少 —-美国HCV筛查临床指南的变迁 朱自强、刘伟医生 大家知道中国是乙肝大国,很多人闻乙肝色变。殊不知除了乙肝,还有一种知晓率低、检测率更低的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HCV),同样对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约有7100万人感染慢性丙型肝炎病毒;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统计全美丙肝患者在2016年就多达240万,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慢性丙肝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很多丙肝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这给疾病的早期诊治带来很大的困难。所幸自2014年开始,丙肝的治疗取得全面的突破,目前使用的直接抗病毒药物疗法(DAAs)能够使98%以上的丙肝感染者得到治愈,然而要战胜这个感染隐匿性极强的“沉默杀手”,筛查就显得尤为重要。筛查检测作为HCV预防和治疗的起点,主要是检测其抗体(阳性则需要进一步检测其病毒量)。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于2020年3月份开始分别更新了关于丙肝的最新筛查指南,建议针对18岁以上的所有成年人无论是否具有高危因素均进行丙肝的普查,这无疑在抗击丙肝的征途中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丙肝HCV的传播途径 HCV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包括共享针头注射吸毒、输入未经筛查的血液或血液制品、性传播等。HCV也可通过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接触进行传播,比如洗牙、纹身、美容、修甲等过程中出现的皮肤破损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HCV不会通过母乳、食物或水传播,也不会通过与感染者拥抱、接吻以及共同进食等而传播。 HCV基因极易变异而对疫苗的研发带来极大的挑战,目前全球尚未有针对丙肝的有效疫苗。 最新关于丙肝HCV的临床筛查指南 美国USPSTF和CDC分别于今年3-4月份更新了对于丙肝筛查的临床指南,建议进行普查丙肝。两指南稍有区别,USPSTF建议筛查的年龄为18-79岁之间;而CDC则建议18岁以上的所有成年人。当然倘若有高危因素,则任何年龄段都建议进行筛查。 近年来丙肝HCV筛查的临床指南变迁 -1998年CDC基于高危因素的筛查指南。HCV的高危因素定义为:曾经或现使用注射吸毒者;1987年前接受凝血因子输血者、血透者以及持续转氨酶升高者;1992年7月前接受过输血或器官移植者;医务工作者以及丙肝孕妇生出的孩子。 该基于风险因素的筛查指南具有很多的局限性。在美国,约50%的慢性丙肝患者为无症状患者,这些人往往并不能及时进行筛查而未能进行及时诊治。在指南实行后的几年时间内的一系列研究发现HCV的筛查率一直很低。同时,期间大型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美国在1945-1964年“婴儿潮”时期出生的患者占了丙肝病人的81%,而且该年龄段丙肝患病率是其它年龄段的6倍以上。旨在加强HCV的筛查,CDC在2012年更新了基于出生年龄的丙肝筛查临床指南。 -2012年CDC基于出生年龄的筛查指南。其建议筛查1945-1965年出生的人群。大量的模型分析显示,与基于高危因素的筛查指南相比,该基于年龄的筛查会减少丙肝相关的死亡以及降低总体的医疗费用。该临床指南实行的几年内大大地增加了丙肝的诊断,对于丙肝的防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自从2012年至今,丙肝的流行病学以及治疗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该临床指南同样彰显其弊端: 1. 最近几年,HCV发病率增高,而且多在年轻人中特别是使用注射药物消毒者中,以至年龄为基础的筛查指南的往往导致大量的漏查。 2. 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丙肝极其有效,8-12周的药物治疗,丙肝的治愈率高达98%。丙肝的治愈大大的降低了由于慢性丙肝而导致的肝硬化、肝癌以及肝移植等。 2020年CDC发表了最新关于丙肝筛查的指南,建议18岁以上的所有成年人进行普查。一般人群往往筛查一次就足够了,但是倘若存在丙肝的风险,则需要多次检测,建议每隔6-12个月进行一次筛查,包括以下人群:   

新冠时期,全球六个专业医学协会 关于补充维生素D的联合建议

新冠时期,全球六个专业医学协会关于补充维生素D的联合建议朱自强、刘伟医学博士 新冠疾病COVID19全球大流行时期,美国骨与矿物质研究学会(ASBMR)、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内分泌学会(Endocrine Society)、欧洲钙化组织学会(ECTS)、国家骨质疏松症协会(NOF)和国际骨质疏松症协会(IOF)六个专业医学组织联合发表声明,强调每日补充维生素D的重要性,这一建议无论是对于临床医生还是普通民众都十分重要。 我们知道,获取维生素D的最佳来源是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当然需要注意避免晒伤)。由于目前的疫情尤其是有些州的居家令,个人户外活动的时间明显减少,而仅仅通过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来补充维生素D尚还不够,以至于很多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维生素D缺乏。鉴于维生素D的多种作用,近日,全球六大专业医学协会均建议大多数19岁以上的成年人每天从食物和/或补充剂中获取400-1000国际单位(IUs)的维生素D。 尽管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液中维生素D浓度与新冠病毒的感染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这也可能与种族、年龄和总体的健康等有关。目前来说,并不能确定两者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并不能说明维生素D缺乏增加了新冠病毒的感染机率或加重了病情的严重性。进一步说,目前的数据也不能支持补充维生素D将有助于预防或治疗新冠病毒COVID-19感染;因此各大专业协会建议进一步研究在维生素D在新冠病毒COVID-19疾病中作用。但是,迄今为止的多种研究表明,维生素D对骨骼肌肉健康至关重要,而且可能在增强免疫反应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况且,合理剂量的维生素D是非常安全的。一般来说,大多数老年和年轻成年人每天可以安全地服用400-1000 IU,以将维生素D的水平保持在医学研究所指南推荐的最佳范围内。 法拉盛家庭医生朱自强、刘伟联合内科诊所在疫情期间为广大民众提供医疗服务,诊所周一至周六开诊,预约电话718-888-0722, 网站www.wellsuremed.com。

对空腹抽血“说拜拜”

对空腹抽血“说拜拜” 朱自强、刘伟医生 在门诊抽血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为“抽血需不需要空腹”,很多人认为只有空腹抽血才能反映自己身体的真实状况,所以往往早上来诊所抽血之前是滴水未进,当然也不服用每天常规吃的药物,以至于在诊所经常由于未服用降血压药物而出现血压偏高,由于未喝水未进食而可能引起晕厥等。我在急诊留观室工作三天两头会看到附近诊所由于抽血时晕厥而送来急诊室的病人。今天,我们澄清一下是否真的一定需要空腹抽血检查。 一般来说,空腹抽血是指禁食9-12小时后采取的血样,所以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早上未吃早餐前来抽血。通常来说,医生建议空腹抽血并不是说早上不能吃任何东西,其实早上起来喝杯水、服用每天早晨常规吃的药还是应该的而且是建议的。但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抽血检查真的就一定需要空腹吗”?一般常规抽血检查比如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与是否进食影响极小,所以并非一定需要空腹抽血。但很多人包括医生在内往往会担心血脂(胆固醇)检测会受饮食的影响而无法反应身体真实的状况。的确,饮食会增加血液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并且会持续增高数个小时,但事实上饮食对于检测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的影响甚小。那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呢?其实我们化验报告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是根据Friedewald公式计算出来的: 低密度脂蛋白LDL = 总胆固Total Cholesterol–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 ÷ 5)。 由此可见,除非在抽血前进食了特别高脂的饮食,一般来说通常情况下由于饮食而稍微升高的甘油三酯并不会特别影响计算出来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值。当然,如果甘油三脂的水平特别高,往往会导致计算出的低密度脂蛋白误差较大以至于实验室无法报道该数值。2019年由哈佛大学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一个研究团队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上的研究共分析8270人在内的数据显示,同一个体在四周前后的空腹血脂和随机血脂水平除了甘油三酯外其它均无显著差异。所以,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支持采用随机血脂水平替代传统的空腹抽血检查。 其次,我们应该了解抽血检查血脂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医生希望通过病人的血脂水平来评估将来可能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或者用来评估服用的降脂药的效果。血脂水平,我们不仅仅看其数值高低,更重要的是结合病人的年龄、性别、是否抽烟、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来进行综合评估其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而如上所述,血脂中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这些“危险指标”恰恰受是否空腹影响很小。所以绝大部分情况下,常规检查的血脂水平足以用来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以及衡量药物治疗效果。目前为止,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ational

降脂药一定要晚上吃才好吗?那上夜班的人怎么办?

降脂药一定要晚上吃才好吗?那上夜班的人怎么办? 朱自强、刘伟医学博士 “三高”之一高胆固醇血症很常见,目前的临床指南提倡他汀类药物作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一线用药,所以很多人都在服用该类降胆固醇药物。也许您的家庭医生开药之前会告诉您他汀类药物最好晚上吃效果才好。虽然不便,但也许您还是尽量谨遵医嘱晚上服用降脂药物,但是不是所有的他汀类药降脂药都是晚上吃好呢?其中有什么原理呢? 他汀类药物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等。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前期的生理学研究[1-2]发现HMG-CoA还原酶活性以及胆固醇的合成在晚上未进食时更加活跃。由于有些他汀类药物的半衰期较短(比如辛伐他汀3小时,洛伐他汀<2小时,氟伐他汀<3小时),因此,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胆固醇的合成,该些药物建议晚上服用。有研究[3]比较了晚上和白天服用该类药物降脂效果发现差异显著(21% vs 15%)。所以长期以来,很多医生都建议病人服用他汀类降脂药应该在睡前服用。但很多人往往更习惯于在早上起床后服用药物,因为晚上常常由于工作安排外加各种应酬而使服药的依从性并不佳。 其实,并非所有的他汀类降脂药都建议晚上服药效果更好。新型的他汀类药物的半衰期往往很长(比如阿托伐他汀的半衰期为14小时,瑞舒伐他汀19小时,普伐他汀长达77小时),所以这些药物则并不需要一定在睡前服用,可以在一天的任何时候服用,它们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和服药时间无明显区别[4-6]。特别对于夜班工作者,倘若服用半衰期较短的辛伐他汀等药物,则需要在白天开始睡觉前服用方能达到最大程度的降脂效果;但若改成新型的半衰期较长的药物比如辛伐他汀等则更加方便。 那应该选择哪种类型的他汀类降脂药呢?医生往往会根据病人胆固醇的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其它合并疾病比如糖尿病等等来综合决定。他汀类药物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包括对于肝脏或肌肉的损伤等等,所以我们建议您和您的家庭医生商量,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来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维护您的健康。 参考文献 Parker, TS, McNamara, DJ, Brown, et al. Mevalonic acid in human